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京山隧道位于成贵铁路云南省威信县境内,通过了煤系地层及可溶岩地层,其中D3K279+515~D3K280+310段为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im+q)灰岩,岩溶强烈发育,在该地层中发育有玉京山暗河,线路中出现了巨型岩溶洞穴无法绕避,此次岩溶洞穴是以往工程史上遇到最大的岩溶洞穴,岩溶不良地质问题都遭到了巨大的挑战,成为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大型岩溶洞穴的治理方案成为亟待探索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玉京山岩溶大厅,采用文献收集、现场勘测、数值模拟等技术研究了岩溶大厅的地质环境、形态特点、工程特征,从而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查阅国内外文献和收集资料,了解岩溶发育的形态特征、发育机理、一般规律,总结目前国内外针对岩溶溶洞的治理方案,并确定玉京山隧道的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2.利用现场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根据现场物探、钻探、动探,确定岩溶大厅的位置,形态,规模及充水情况;根据地质调查和岩土水试验,确定岩溶大厅内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与水文地质特征,建立详细的地质模型,定性分析岩溶大厅稳定性,并为治理方案提出可靠依据。3.利用有限元技术,建立地质模型,使用ANSYS对岩溶大厅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运用赤平投影技术,对大厅内局部不稳定岩体进行分析;运用FLAC SLOPE对充填物的堆积的坡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进而研究岩溶大厅对整个隧道硐室的影响,并为提出岩溶大厅的治理方案提出可靠依据。4.总结以往的隧道铁路中岩溶的治理方案,根据玉京山隧道岩溶大厅的具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