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散曲研究史论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可久不仅是元代散曲保存作品最多的作家,还是历代散曲学史上一位最受关注的人物。目前,曲学界虽有人对历代张可久散曲(以下简称张曲)评论做过一些再批评的工作,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之研究还少有人做。本文志在填补这项缺憾,全面回顾、梳理六百多年来张曲研究的成果,描述其几经起落的盛衰消长轨迹,分析其中的优势所在和薄弱环节,展望未来前景,为张曲研究搭建一个学术平台。 本文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是对历代张曲研究全景的鸟瞰,以横向分类、纵向分期的方式展现全貌、梳理线索。根据研究方向之不同,分为生平研究、选集和别集的刻印、曲律研究、曲论四部分。根据前后模态和审美观的不同,将历代张曲研究以20世纪二十年代为界,分为古典传统时期和近代科学时期两大阶段。同时,以其自身盛衰消长的轨迹和阶段性特点为依据,前者细分为元、明、清三期,后者以1949年建国为界分为两期。 第二、三部分为古代张曲论和近代张曲论,是对第一部分的截取及延伸。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曲论成为本文新的生长点。我们将张曲论置于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曲学审美体系中加以审视,考查张曲审美价值的不断开掘与不同时代曲论家散曲审美观、散曲文学观等一系列观念变更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文学中的都市书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90年代浮出水面的晚生代作家与都市的亲密关系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作家,
本文首先梳理了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观念,认为他重视诗歌的修辞艺术,主张诗歌语言的义生文外,要求诗歌形式本身要有独立意味,诗人要从有限的语言寻求无限的内涵,也要借助格律的利器使
本文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文体变迁与审美意识嬗变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对应性。文章分别从三个维度来论证这一中心:文体选择与审美心理
该文对清末民初时所发生的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比较详致的描绘,挖掘了大量的尘封已久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这一运动在当时所取得的实绩,对当时各种主要白话文体的
古希腊神话作为一座世界文学宝库,几个世纪来被众多作家用作创作原型,但德国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在其作品《卡珊德拉》和《美狄亚声音》中挑战性地对原始神话进行了改写和重
该文选取元代汉语中的一组特殊语气助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呵"、"那"、"波"的个案分析,对其语义性质、句法功能和分布环境进行具体描写,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其共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