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的是不同形式的汉语被字句的句法生成问题。在最简方案(Radford 2009)和及物性投射(Bowers 2002)的框架下,本文对汉语的长被字句和短被字句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及物性投射方案,并且分析了被字句中名词的格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本文通过新的语言数据发现汉语的长短被字句都包含了论元移位,并且在短被动句中存在有一个隐性的施事论元。因而对长短被字句进行统一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其次,本文发现无论将被字分析为介词还是动词,都会引发新的争议。因而本文提出“被”是一个被动标记,也就是Voice,并且本文假设它的EPP特征只能通过提升一个来自于及物性投射(Transitivity Projection)的名词来满足。设立该投射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只有及物动词才能被“被”选择以及“给”在被字句的分布问题。最后,本文提出用施用结构(Applicative Projection)来分析带有保留宾语的被字句和嵌有把字句的被字句,因为这一结构可以很好地解释保留宾语的格分配问题。在本文的分析方案中,核心功能语类v将自己不可解读的一致性特征“向上”传递给了Voice,这是因为在被字句中,当Tr变成一个有语音形式的受影响标记“给”的时候,它就阻碍了v将自己的不可解读特征向下传递。一个典型的被动句是通过如下方式生成的:动词与其内论元合并生成VP.该VP同一个含有EPP特征的及物性投射Tr合并生成Tr P,同时内论元提升至spec-Tr的位置。然后该Tr P同带有外论元的轻动词v合并,生成v P.此时Voice,也就是“被”,被从词库中提取出来并继承了v的不可解的格特征。此时v P不再是语段,语段变成了Voice P.Voice给外论元赋格并将内论元提升至spec-Voice.最后T进入,将内论元提升至spec-T位置。C进入以后,将自身的不可解的格特征传给了T,T然后给内论元赋格消除自身不可解的格特征,推导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