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新汇率体制下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国内经济及对外贸易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入手,首先对其波动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与实证研究,然后通过建立适合人民币具体经济情况的汇率模型,分析了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简单评价,希望能为我国制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并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回顾了从1949年到2007年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第三部分是ARCH模型简介。第四部分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特征,首先介绍了人民币的运行波动情况及其汇率差分序列的分布特征,然后运用ARCH族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日值的波动异方差性和持续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计量分析,得到一些实际意义的结论:人民币/日元汇率不具有ARCH效应,只能用ARMA模型进行拟合,除此之外其他的三个汇率(包括人民币/美元、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港币汇率)均可用EGARCH(1,1)模型进行拟合,这说明我国的外汇市场上存在非对称效应,即“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在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上具有不对称性,这些特征得到的政策启示:由于外部冲击会加剧汇率的波动性,并且这种波动有较强的记忆性,经过很长时间冲击的影响才会逐渐消失。所以对外汇进行干预时,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由于波动持久性的存在,过多的外汇干预可能会加剧汇率波动的幅度。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应使汇率更具灵活性,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并逐步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第五部分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分析。通过第四章的分析,收益率序列服从非正态分布的原因是存在一个系统主因,使升值压力非线性。在升值压力非线性下,人民币波动幅度范围狭窄,即人民币释放压力线性,结果是升值压力非线性与人民币释放压力平稳使收益率序列服从非正态分布。重点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原因,并提出了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为了保持人民币稳定、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提出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