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作品的身份认同迁移研究——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分析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引起了文坛高度重视。作为移民,严歌苓长期生活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对民族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探索和思考。透过作品我们发现,她始终通过文本的构建不断地反思自我,追寻自我,确认自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她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搭建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展现母国文化的魅力。同时她也从西方文化的视角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审视民族文化中的问题。而近年来,正是由于她作品中丰富的东西方文化元素,传奇的移民故事,以及多元、复杂的人物形象,使其受到影视的青睐,她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搬上银幕,并且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几乎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当我们对严歌苓的小说与改编后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小说中原有的身份认同在电影中产生了迁移。小说中原本坚定的民族身份意识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重构,电影导演为了达到市场、票房、西方标准的契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文化身份的立场,陷入了本土文化的自我东方主义,电影的民族身份被遮蔽。鉴于两种媒介在改编后身份认同发生如此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导演和市场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力图探讨差异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文化原因。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绪论、主体两章、结语。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别人对严歌苓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并在这个部分提出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对身份认同的概念进行界定,梳理电影改编的具体策略。  第一章分为两节,结合小说《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具体文本对比两种媒介在身份认同方面发生的差异,论证严歌苓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改写或者重构。  第二章主要从市场和导演的角度分析身份认同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变化的原因。本文认为导演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导演对东西方文化认同的差异影响了电影文本的身份归属。同时市场化运作过程中票房和投资回报率对电影的制约,使电影向西方他者妥协,最终导致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缺失。  通过这一现象的研究,希望当代电影导演存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电影对于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深远意义,中国电影只有坚守自我的民族文化身份,才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其他文献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操
期刊
学位
【链接】  部分“人禽流感”病例    ●病例1   [地点]北京朝阳区三间房 [患者]女,19岁  [近况]:已于2009年1月5日7时20分死亡 。  [病因推测]从河北三河市燕郊活禽市场买9只鸭子,给鸭子拔毛。   ●病例2   [地点]山西 [患者]女,2岁  [近况]:截至2009年1月18日12时病情危重,生命体征平稳。  [病因推测]12月21日到26日在湖南省接触过活禽市场。   
本论文以《楚辞》所收汉代拟骚作品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对这组作品如何“模拟”屈原这一问题的研究。这组作品一方面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意象择取、意境营造这样的形式技巧层
随着现代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人已到了无电脑不能成事的地步。做编辑的小葛说:“我每天要在电脑前工作10小时以上,常觉得眼睛发干。”  眼睛干涩只是眼疲劳的一种,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兴广教授说,常对着电脑或书本,过度用眼会消耗肝血。《黄帝内经》“五劳所伤”中有一伤:“久视伤血”。这里的“血”,就是肝血。眼睛与肝脏联系紧密。“肝藏血”,即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且“肝开窍于目”。双眼受到血给
山水诗画有着共通的意境美,这意境是一个从象之审美到气之审美,再到道之认同的融通合一、逐层升华的境界层深的创构。山水诗画的“象之审美”包括“仰观俯察,游心太玄”的观物取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有效提问对于教学的开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以小学语文课
期刊
在传统书写体系失范的当下,小说创作呈现新的态势,正如评论界日益达成的共识那样: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当下小说创作趋势已经无法用任何共名式的概念予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