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里程计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定位算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移动机器人正在民用、工业及军事应用中开始取代人类并承担一些简单的搬运任务。移动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往往需要时刻知道自己的所处的位置以实现准确搬运。为此,移动机器人上一般会安装各种传感器并结合定位算法实现移动机器人的精确定位,但是目前许多定位算法都是基于单传感器或者是多传感器之间坐标统一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会造成较差的定位精度。本文考虑到现实应用过程中各个传感器彼此耦合,但多传感器之间位置不统一的情况,设计了一套基于移动机器人单目视觉与里程计相结合的自主数据融合与定位算法,该算法在不需要任何环境先验常识的前提下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定位。本文提出的定位算法中,视觉和里程计的传感器数据会进行时间戳同步以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视觉系统将会先利用视觉定位的初始化过程归一化视觉系统的尺度;算法会执行带尺度不确定性的手眼标定实现单目相机与里程计的外参标定和视觉系统的尺度估计。通过两个传感器间的外参和尺度估计结果,实现移动机器人的定位。但是粗略的标定结果无法满足移动机器人的定位精度要求,系统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光束平差法误差函数和里程计测量误差函数的图优化系统来完成对移动机器人位姿和外参量的非线性优化。为了保证移动机器人定位算法运行的实时性,本文将算法框架分解成了3个线程并行进行运算,其中跟踪线程将会执行定位过程中的特征匹配和移动机器人的位姿估计;局部地图线程将会对系统中的关键帧进行收集形成局部地图,并对系统中的外参量、移动机器人的位姿以及特征点坐标进行整体优化;闭环检测线程则是用来检测机器人在运动时的视觉场景的重复观测,结合视觉闭环实现机器人的重定位并通过重定位约束修正移动机器人在视觉定位过程中的尺度。为了验证本课题提出的算法对视觉和里程计间外参标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课题通过KITTI数据集对本文提出的粗标定算法和精标定算法进行了对照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粗标定算法与非线性优化结合后精确性的提升;为了验证本课题数据融合算法对实际移动机器人运行环境下的稳定性,本文将本课题提出的算法与经典的标定算法进行了对照实验,以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验证了本课题算法对视觉和里程计进行外参标定的精确性和鲁棒性;为了验证本课题提出的数据融合算法在移动机器人定位中的准确性,本文仍然采用KITTI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粗标定算法和精标定算法得到的外参进行融合定位仿真实验,验证了精标定算法对移动机器人定位的有效优化和改善。最后,本文通过在实验室运动捕捉系统的参考下对本课题算法进行了实验对比验证,说明了本课题提出算法对移动机器人定位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的算法对于一个搭载单目相机和里程计的移动机器人平台,在不需要任何环境先验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实验精准的传感器之间的外参标定和数据融合,并通过各个传感器之间的数据冗余为移动机器人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
其他文献
论文以汽车作为应用背景,针对汽车制动控制系统ABS(EBD),研究电子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及其在控制系统匹配试验中的应用。本文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研究了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控
随着全球钢铁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焦点落在如何有效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准时交货上面,以适应钢铁市场复杂多变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与钢铁生产的动态调度密切
人脸检测是确定人脸的位置、大小、位姿的图像处理过程。近年来,在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受到普遍重视、研究十分活跃的方向。 本文针对复杂背景下的彩色图
强化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国内外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IBM、百度等纷纷加大了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投入,而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非线性与时变装置被普遍应用,导致谐波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降低了电网电能质量。为改善电能质量,出现了各类谐波补偿装置,其中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是公认的治理谐波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其关键技术就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有源滤波器的数字控制过程而产生的负载谐波电流采样延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预测模型预测估计的解决方法,并研究了预测模型控制下有源滤波器实现过程。针对有源滤波器谐
神经网络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作为先进控制技术的一个分支,她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在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控制理论相比,神经
学位
随着红外成像器件的发展,红外图像越来越多地用于目标检测、识别等各个领域,包括运动目标的识别与跟踪等。序列图像中运动物体的检测与分析是利用序列图像的时间和空间相关性
远程监控技术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监控技术的结合。它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充分利用该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异地的物质和智力资源,可以建立网上共享资源
伴随着图像传感器与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手段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图像。在各个应用领域的需求牵引下,各国学者对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所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