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在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正步入一个“危机四伏”的高风险时代。当前我国公共危机发展的特点有,危机发生领域多元化,危机爆发频繁化,危机损失呈现扩大化以及危机发展常态化,危机辐射力强等。上述特点决定了无论是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和应对,还是对危机损失的补偿,都是一项成本高昂的活动。因此,对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来尽可能的减少公共危机发生的机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危机损失和危机管理成本就具有了极其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将成本分担机制引入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控制公共危机管理的总成本,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此外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各个社会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合作关系,最终提高整体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分担机制既要解决“由谁”来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并负担其巨额成本的问题,还要解决“以何种方式”,“以多大比例”来分担危机管理各个阶段成本的问题,尤其是预防阶段的成本。它不仅有助于改变传统的重应急轻预防的危机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更有助于强化危机管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成本意识,从而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作者在对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分担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危机成本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对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分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公共危机管理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结合一定案例与相关的数据分析,建立了初步的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分担模型,最后对我国构建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分担机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此外,作者研究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成本分担不能完全等同于严格经济学、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分担。这是由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复合公共产品的特性,其产出包括了很多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同时公共危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也决定了许多危机的成本数据在目前还无法准确无误地获取。据此,作者对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分担的研究在目前还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的层面,通过结合少量的定量分析以及大量国内外相关案例来探讨具体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成本分担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分担方式,并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危机成本分担机制提出初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