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云南省嘎洒和漠沙地区花腰傣的花街节为研究对象,关注现代社会语境下,花腰傣和傣族的联系和区别,对花腰傣的节日体系架构做了初步探讨,通过阐述花腰傣的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他民族都会有的节日,从而突出花腰傣自己的特色节日——花街节。花街节是花腰傣男女和情人约会的日子。在传统的花腰傣社会中,花街当天,所有花腰傣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到街上和自己的意中人相会,花腰傣小伙子可以通过对歌或眼神暗示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情人之间还要一起吃“秧萝饭”定情。如今,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这种传统的过节模式逐渐淡化出公众视野,成了情人之间的秘密活动,轻易不向外人透露。但节日却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种更大的规模和姿态继续传承下来,成为当地多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论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和文本资料,结合调查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观察,考察了花街节在花腰傣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对节日历史、节日时间地点变化和发展阶段做了梳理。并和花腰傣吃“秧萝饭”、串寨子、坐旱田对歌等婚恋习俗联系起来,突出了花腰傣在父母包办婚姻的传统下对婚恋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文章以2011年的花街节为主要例证,着重分析了节日中的服饰、饮食、歌曲、游艺、舞蹈、贸易等要素。最后文章分析了花街节作为一种地方性共享文化,融合了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元素,并与当地多民族交流的习俗和模式相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花腰傣居住地的地缘中心辐射力,第二是当地的集市文化覆盖了所有民族,第三是当地各民族有“打兄弟”和“拜亲家”的习俗。这种文化生活是当地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在这些生活模式背后是他们情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