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国社会文明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闻舆论的环境及报道意识的不断更新与转变也成为其中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特点是从时效性差转变为积极报道、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国内的危机事件报道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基本以宣传为主的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突破式阶段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危机事件报道所一直面临的传播环境同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各种危机事件的报道均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中,这也使得新闻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发生了所扮演角色的转变,这一切最终促使中国对危机事件的报道有了更加及时、公开与透明的质的转变。危机作为“极度危险或艰难的动荡不定的局面”,需要人们迅速做出反应。这就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及公开透明性在危机报道中更凸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2008年3月和2009年7月,在中国的西藏拉萨市和新疆乌鲁木齐市,分别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危机事件。事件发生之后,国内外媒体均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我国媒体在对两次事件的报道上采取的策略和实施的举措不同,同时也取得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本文根据西藏3.14与新疆7.5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及媒体的报道状况和影响度,结合了国内外权威观点,从新闻报道的角度,主要通过对中国人民日报及新浪网两大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中的优点和缺失,并结合由此而产生的效果来综合评价分析中国危机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公开与透明性及其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媒体关于上述危机事件报道的文本分析和内容研究,详细阐述了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公开与透明性的特征与重要性,旨在提出: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重视传媒危机报道的时效性及公开透明性对于传媒能否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正面作用至关重要。在全球化时代,这种作用更加反映在对内、对外两个层面当中,即对内有助于说明信息与消除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各种民众恐慌,对外有助于把一个负责任的、对待事关人民生活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有方、从容不迫的国家形象树立在国际公众面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从何为危机传播及其威廉·班尼特,斯蒂文·芬克,托马斯·伯克兰的危机传播理论剖析,总结阐明出危机传播过程中及时性、公开性与透明性重大意义。第二部分:由西藏3.14事件报道中的失误及后期报道方案调整补救直至新疆7.5事件的及时性报道说起,谈论以往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失误及其影响,并有效通过及时性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效果,而阐述报道及时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从西藏3.14事件与新疆7.5事件的媒体报道对比分析,对国内危机传播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并对两次报道的公开与透明程度以及国内外产生的新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简析中国传播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信息传播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传播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传播主体也经历了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人们现在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信息。从而总述新传播环境下,中国对危机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公开性与透明性的策略与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