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与小夹板固定治疗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课题研究病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和门诊,随访时间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研究对象是50例年龄在40岁以上(40~85岁)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外固定架组(25例)和小夹板组(25例),按照骨折分型AO分型外固定架组患者:A2型(8例)、A3型(12例)、C1型(1例)、C2型(4例),小夹板组患者:A2型(8例)、A3型(9例)、C1型(4例)、C2型(4例)。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随访,记录测量入院时、术后2天、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8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不同时段的变化,并检查各组患者术后8周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前和旋后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综合评估标准评价两组治疗的影像学疗效,利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分别对两组病例的腕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分。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年龄、性别、骨折分型等各随机因素无明显差异,通过本课题研究,术后8周影像学测量外固定架组:掌倾角10.96±1.06(°),尺偏角20.20±1.41(°),桡骨高度11.16±1.25(mm);术后8周影像学测量小夹板组:掌倾角9.84±0.80(°),尺偏角18.76±1.20(°),桡骨高度8.76±1.83(mm)。比较显示掌倾角恢复方面外固定架组较小夹板组好(p<0.05),在尺偏角恢复方面外固定架组较小夹板组好(p<0.05),在恢复桡骨高度上外固定架组也较小夹板组好(p<0.05)。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综合评估,外固定架组优16例,良9例,优良率100.00%,小夹板组优3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84.00%;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外固定架组优10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92.00%,小夹板组优6例,良10例,可9例,优良率64.00%,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本课题研究中,治疗A2、A3、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外固定架在影像学评价、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小夹板固定,更适用于复位固定此类型桡骨远端骨折。总评分显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效果优于小夹板,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