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其疗效已为古今中外的医学实践所证实,是当今世界所推崇的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绿色疗法”。本实验以Wistar雄性大鼠为受试对象,采用坐骨神经钳夹伤的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将216只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连续波组、断续波组、疏密波组、2Hz组、15Hz组、50Hz组、100Hz组、200转/分、150转/分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又分为三个时间段(7d、14d、28d)。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的神经及相应节段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从神经功能、电生理、肌湿重等方面动态观察其功能恢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损伤的神经及相应节段脊髓运动神经元GDNF、FGF、IGF及GDNFmRNA、CNTFmRNA的表达。通过观察不同波形、频率、刺激强度的电针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大鼠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旨为进一步揭示不同波形、频率、刺激强度的电针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大鼠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作用机制,探寻不同波形、频率、刺激强度的电针在不同的时间段促进大鼠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最佳参数,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电刺激在波形、频率、刺激强度及治疗时间方面均能提高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指数(SFI)的恢复率。其中连续波2Hz200转/分组能明显促进PN损伤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促进SFI恢复最显著。2.不同波形、频率、刺激强度的电刺激随着时间的延长均能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MNCV的恢复。低频率,高刺激强度及治疗时间均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MNCV的恢复作用显著。3.电刺激的不同波形、频率,刺激强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均能减缓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损伤侧的肌肉萎缩程度,并且能促进因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萎缩的恢复。4.不同的波形、频率、刺激强度随着时间的的延长均能减轻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变性程度,促进SCs增殖和髓鞘再生,促进轴突再生。5.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