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通过回顾性研究经巨结肠根治术后复发病例近端切缘的病理形态,通过S-100和NS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及神经节细胞的形态并计数,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及巨结肠同源病(Hirschsprung’s disease allied disease,HAD)的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和手术复发的原因。探求术中冰冻AChE染色及NSE免疫组化联合对巨结肠及同源病术中诊断准确率,以求今后能指导手术切除肠管范围。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03年4月-2010年3月术前诊断为HD及HAD的行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患者,而后因便秘复发入院患者组织切片,共33例,并取近端切缘组织的蜡块,自上切缘到下切缘连续切片5~7张作为实验组;另取30例非巨结肠和同源病切除肠管的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切片均行NSE、S-100免疫组化染色,评判并计数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同时对这33例复发病人中9例再入院行二次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标本的近端及切缘进行切片行NSE、S-100免疫组化染色,评判其神经纤维及神经节细胞,并对切缘的组织形态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收集2009年11月~2010年11月临床表现为慢性便秘并腹胀,通过钡剂灌肠造影拟诊断为HD及HAD并进行手术的患儿本74例,在术中行AchE、NSE联合染色后诊断为HD及HAD的作为实验组,同标本术后病理回报结果诊断为HD及HAD的作为对照组,比较术中联合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对33例术前诊断为HD及HAD的行手术治疗而术后因便秘复发住院患者病变端及近端切缘组织切片,利用S-100、NSE进行染色后,诊断HD合并IND-B为10例,HD合并神经节细胞减少症为6例,HD合并神经节细胞不成熟为5例,IND-B为6例,神经节细胞减少症为5例,神经元性发育不良1例;经显微测量计计数发现HD合并IND-B型及IND-B型近端神经节细胞密度及肠管肌间神经丛密度明显增多,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D合并神经节细胞减少症近端肠管神经节细胞密度及肌间神经丛密度明显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D合并神经节细胞未成熟症和神经节细胞未成熟症其近端肠管神经节细胞密度及肌间神经丛密度与正常肠管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33例标本,进行S-100、NSE染色,结果显示,9例切缘正常,经随访8例排便功能正常,无明显并发症;1例IND-B仍有便秘,但是症状较术前有所减轻;24例行保守治疗后其中1例失访,10例排便功能正常;13例术后便秘症状需要通过缓泻药,粪便软化剂缓解。通过比较二次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手术组较保守治疗组治疗效果好,说明切除肠管范围与术后治疗效果相关。2.回顾临床病史资料统计,巨结肠及同源病病人共74例,手术病人年龄以6月至1岁最多。男女比例为6:1,诊断为HAD男女比例为3:1。在术中对上述74例病人分别做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及NSE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74例病人中54例为HD(54/74),与病理科最后回报的结果(58/7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8);12例为HAD(12/74),与病理科最后回报的结果(15/7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结论:本组回顾性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并经微测量计分析后结果显示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复发的病人经病理证实为巨结肠同源病,且由于其切缘仍然存在异常是导致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术中联合应用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及NSE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辅助鉴别诊断HD与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