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研究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range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编程、技能操作、信息加工等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计算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领会理解。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极其重要且符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对分课堂是近年提出的新的教育模式,通过给与学生内化和教师组织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如基础较差、思维固化等学生问题,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本文提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案:首先,从计算思维的算法思维、抽象思维、分解思维、概括思维和评估思维五个核心要素出发,采用对分课堂将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上讲授、课后内化和课上讨论四大部分。其中,课前准备包括规划大纲、分析学情、提炼课程内容、安排微作业以及学生不必预习五个环节;课上讲授包括框架式精讲、规划逻辑流程、讲授不提问以及适当留白四个注意;课后内化包括绘制导图、独立作业并填表、“亮考帮”、举一反三四个要素;课上讨论包括课堂回顾、分组讨论、自由提问并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答疑概括四个步骤。然后,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设计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编程、软件操作类两种教学案例。其中,编程案例设计以基础编程语法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为例,分为建立计算模型、分解、设计算法和转换计算机语言四个核心内容;操作案例设计以Photoshop和Flash基础应用为例,分为抽象问题、功能分解、规划流程、步骤实施和检测完善五个核心内容。最后,设立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相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反馈、录课、学生主观意向调查、访谈和客观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同类问题解决能力、课堂内容掌握度、独立指数明显提高,计算思维能力有较高提升。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案是有效的,尤其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础较差的弱势教学环境中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当前反腐败斗争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分析腐败行为背后的动因,扎紧制度的牢笼,仍是党和国家面临的紧迫课题。纵观国内外对腐败行为的研究有很多,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卡尔曼滤波算法被提出后,这种算法发展迅速,用途广泛。但KF算法存在只能用于线性系统的缺陷,为解决非线性系统方面的问题,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应运而生。永
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BSS)是指采用相应算法对接收到的多路混合信号进行重构或者从中分离出原始信号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其中,瞬时盲源分离存在收敛速度与稳定性相矛盾的问题,尤其是基于智能算法改进的盲源分离算法,因此,如何解决该问题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接收到的混合信号更符合卷积混合模型,目前卷积盲源分离的复杂性、分离效果的不理想以及实际操作的困难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戏曲艺术涵盖了美术、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戏台藻井是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保留着戏曲文
从传统社会学到计算社会学的方法论探析不仅对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并且对于我们认知和理解当今数字化社会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向的。本文首先在阐释传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逐渐走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生产流水线中,机器人的执行动作通过离线编程预先设定,而当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机器人缺乏应变能力。因此
随着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海量的三维模型被广泛的应用在设计重用、智能生产等众多领域,因此解决三维模型的分类与检索技术上的难题,实现对海量三维模型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军队逐渐由传统的机械化向科技化转变,现代战争中各国也更加注重现代化。纵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过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新的课程目标,最新(2017版)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和责任等方面。广大一线
计算机视觉作为图像处理中的研究热点,图像匹配是其中一项重要技术,为后续图像分析供重要基础。特征检测与描述是图像匹配中的重要环节,检测什么样的特征以及怎样描述特征是图像匹配中十分艰巨的任务。图像匹配技术主要应用于目标跟踪、图像拼接、三维重建、医学诊断等领域。运动场景中,运动目标发生空间位移时,目标轮廓附近的背景信息发生随机变化,局部特征匹配算法在目标轮廓区域的匹配效果较差,同时目标纵向运动图像尺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