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手部“擦拭”义动词。为了理清它的发展和演变情况,文章运用历时考察的方法,把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作为三个历史阶段,通过大量的语料调查,分别对三个不同时期的手部“擦拭”义动词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分析。这一研究涉及两个方面,包括同一时期不同成员的发展情况和不同时期词汇的更替过程。上古时期,手部“擦拭”义动词在文献中的出现频率并不高。这一时期,“擦拭”语义场共有五个成员。其中“拭”和“拂”处于核心地位;“技”、“拒”、“挖”用例少,处于边缘地位。中古时期,出现了新的手部“擦拭”义动词“揩”、“抹”、“搌”、“掸”。这一时期,“擦拭”语义场共有七个成员,“拭”、“拂”、“技”、“揩”、“抹”、“搌”和“掸”。“拭”和“拂”作为重要的“擦拭”义动词延用下来,继续发挥作用。“揩”和“抹”的出现,对“拭”和“拂”的地位产生了冲击,但是它们使用频率不高,并未取得优势地位。“搌”和“掸”用例极少,处于边缘地位。上古时期出现的“拒”和“挖”在这一时期退出了“擦拭”语义场。“技”的“擦拭”义仍在使用,但不占据优势地位,仍属边缘成员。近代时期,“擦拭”语义场共有八个成员,“拭”、“拂”、“技”、“揩”、“抹”、“掸”、“擦”和“扭”。“擦”进入“擦拭”语义场,逐渐成为“擦拭”义核心词。“揩”和“抹”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重要的“擦拭”义动词。“拭”作为古老的“擦拭”义动词,“擦拭”义保留下来,继续使用,但它的地位下降,原有的优势地位逐渐被新词取代。“拂”的义位分散,逐渐语素化,多用于复合形式中,完全丧失了以往的地位。“技”由于出现频率低,始终未取得优势地位,逐渐退出“擦拭”语义场。“撮”在宋代进入“擦拭”语义场,宋元时期用例较多,但它的竞争力明显不如其他几个新词,逐渐边缘化。中古出现的“搌”和“掸”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变化,“搌”不再出现,“掸”继续存在。手部“擦拭”义动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词义,数量,还是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发展演变是语言、社会和认知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