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评价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是否优于传统的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探讨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右半结肠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因结肠癌行经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48例患者为病例组(A组),配对选取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48例患者为对照组(B组),手术方式均由患者自愿选择,所选病例排除Dukes D期病例、急诊手术病例、既往有腹部手术病史及姑息手术病例。配对条件为年龄相差不超过3岁、性别相同、病理类型相同、肿瘤分期一致。考虑体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按成人体重分级标准分成正常组(1组)和肥胖组(2组),交叉组成4组,分别为A1(正常体重病例组)、A2(肥胖病例组)、B1(正常体重对照组)和B2(肥胖对照组)组,各为24例;分析比较的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手术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近期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机体应激反应、住院费用等。研究结果96例研究对象中,A1组平均年龄为54±5岁,A2组平均年龄为55±4岁,B1组平均年龄为55±5岁,B2组平均年龄为53±4岁。男42例,女54例,病理类型均为腺癌,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分别为27、28、41例,Dukes A、B、C3期分别为15、54、27例。一、手术一般情况比较A1组比B1组手术时间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手术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总数及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手术时间、手术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总数及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2组出血量较B2组少(P<0.05)。二、术后近期恢复情况比较A1组与B1组体温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B1组缩短(P<0.05);A2组体温恢复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比B2组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机体应激反应A1组和B1组术后血清IL-6、CRP、ACTH、皮质醇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上述各指标在术后即刻、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3个时点,两组浓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和B2组术后血清IL-6、CRP、ACTH、皮质醇浓度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A2组在术后即刻、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3个时点,上述各指标浓度变化幅度均比B2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住院费用A1组手术相关费用和住院总费用均比B1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2组手术相关费用比B2组高(P<0.05),但住院总费用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正常体重人群的应用没有优势,但在肥胖人群中有显著的优势,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肥胖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手术方式,对术后恢复和机体应激反应有明显的改善,能体现出微创的优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