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缅甸民众仇英情绪尤为强烈,反英斗争此起彼伏。在以昂山等为代表的“三十志士”的带领下提出“英国人的困难就是我们的机会”,“只要能推翻英国,我们可以和恶魔联手”,他们选择与日本人合作,共同推翻英国的统治,加入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建立日本控制下的虚假独立,亲日心态得以发展。缅甸部分民众在这一时期表现出的仇英亲日心态值得探究。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缅甸民众仇英亲日心态,有利于对缅甸民族性格和心态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增加对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的认识,防微杜渐。文章分四个章节,第一、二章分别讨论缅甸民众仇英心态的形成与演变、缅甸民众亲日心态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笔者运用心态史学相关理论,并进一步通过精神分析、群体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方法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缅甸民众对英国有从“固结”到“认同”到遭遇“挫折”再到“压抑”最后“攻击”的心理转变过程,而对日本则始终有“投射”、“自居”等心理。从集体或群体心理学角度来讲,由于其民族精英引导的仇英亲日舆论使得“缅甸民众”这一群体在“领袖”带领下失去理性判断力,同时“小群体思维”又使得以昂山为首的民族精英误判形势、转向亲日。从民族心理学角度看来,缅甸民族的“利他主义”、“功德本位”的民族心理特征是其容忍侵略的重要原因。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来,其文化模式中“对所有权的强烈排他性”成为其强烈“领地”意识产生的重要文化心理因素。同时缅甸的神王崇拜作为一种民族心态影响了其对英、日的态度。最后,第四章分析了缅甸民众仇英亲日心态的影响,认为其在二战初期加速了英国在缅甸乃至太平洋战场的败退,在二战后期又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形成阻碍,甚至在二战后,依然对缅甸独立和接受日本赔款等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