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模式是智能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实践中,大量智能制造企业面临商业模式概念模糊、形成机制不清、价值难现等现实挑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因于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缺乏对新情境下商业模式的深入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没能很好地引领实践,当前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在商业模式领域迫切需要获得系统的理论诠释,以更好地指导实践。鉴于此,本文以我国智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类型、前因及与绩效关系等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基础上,认为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是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不断积累和应用工业大数据,向客户提供数字化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取绩效回报的价值逻辑。本文对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分类、影响因素、与绩效关系以及主要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文献梳理和总结,发现已有研究存在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类型亟待明确、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影响因素需要探究、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与绩效关系有待实证检验等问题。本文依照“分类(内涵细化)-前因-与绩效关系(后果)”的理论链开展科学问题的探索。首先,梳理了四类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综合考虑制造业主流发展趋势和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内涵,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从S(Servitization)-D(Digitization)二维视角展开理论分类。具体地,从服务化(无、有)与数字化水平(低、高)两个分类维度将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分类成增强型、适应型、延伸型、复杂型四类,构建了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一体四型”的分类框架。相较以往研究,本文分类的特色在于不仅构建了符合智能制造企业特点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深化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内涵,而且在阐述分类依据基础上对区分各类型商业模式的边界进行了较为清晰的阐释,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本文从商业模式内容、结构、治理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和比对了四种类型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差异。其次,提炼了影响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六个因素,深入分析了其前因组态。本文聚焦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本体,遵循“先进信息技术引致组织结构变革”的思路,基于适应性结构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从先进信息技术结构、内部结构源、外部结构源三个方面提炼了影响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六个因素,分别为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导向、高管团队异质性、服务化、政府支持以及顾客需求不确定性。通过多方权威渠道收集智能制造企业名录与A股上市公司制造企业名单进行匹配获得415家企业,采用fs QCA与NCA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前因组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引致形成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态共有五种,基于组态生成的五种商业模式经验分类拓展和深化了本文开展的理论分类。具体地,经验分类中,增强型商业模式细分为高管主导和数字化领导两种模式,增强型商业模式内容具有低数字化产品模式和制度主导下的产品模式两种,商业模式结构表现为关系维护型;适应型商业模式内容以高管驱动下的产品模式为主,呈现数字化驱动型商业模式结构;延伸型商业模式结构以数字化嵌入型结构为主,商业模式治理则表现为数字化导向指引下高管主导治理模式;复杂型商业模式结构具有典型的制度主导型特征,商业模式治理包括数字化支撑下高管与政府协同共治模式和数字化支撑下的高管主导治理模式两种。最后,检验了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绩效的影响。本文基于组织构型视角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检验了经验分类下五种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对绩效(市场绩效、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强型(高管主导、数字化领导)、适应型商业模式能够积极促进智能制造企业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延伸型商业模式只对市场绩效有正向影响,复杂型商业模式对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均为负向影响,且均不显著。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相较于那些实质性涉足服务化业务的智能制造企业而言,没有开展服务化业务的智能制造企业,其商业模式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智能制造企业强化核心业务,以长期主义心态拥抱服务化与数字化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理论贡献:从情境和内涵层面拓展了商业模式分类研究;基于适应性结构化理论探析了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前因组态,丰富了商业模式影响因素的文献讨论;从构型视角拓展了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内在关系。在实践意义方面,本文为智能制造企业识别商业模式类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为理解智能制造企业价值创造逻辑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传统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提供积极的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