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的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及周边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是中亚造山带的核心区域,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増生和扩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对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磁资料和热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该地区地质、地震资料,来揭示其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对深入认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断裂分布、地壳结构和热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高阶重力场模型SGG-UGM-1研究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的空间展布情况。为了研究地壳不同深度场源产生的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功率谱分析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化分析,并反演了研究区的莫霍面分布。同时利用磁异常资料反演得到的居里面结合大地热流数据对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异常与地形的起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且地震多分布在重力异常的陡变带上,6级以上地震主要位于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上,表明6级以上地震是由地壳内部深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阿尔泰造山带和天山地区地震分布较为集中,重力异常值较高且分布复杂,说明天山和阿尔泰山是受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致使深部物质汇聚在两处集中使得地形缓慢隆起导致的,也证明了两处山脉在时间尺度上的缓慢形成过程以及复杂性。(2)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异常体现了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根据布格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功率谱分析,可以发现1-4阶细节组合中的兴安-东蒙地块异常值正负相间分布,且存在由南向北增加的现象,揭示了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间活动的时间尺度较大,且运动的板块多为太平洋板块而非欧亚板块。六阶细节中兴安东盟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台交界处的异常体尺度很大,且位置更加准确的位于拐点处,表明该地区是由于更深部的高密度物质上涌产生的。(3)杭爱高原地和阿尔泰山脉地区中间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莫霍面厚度减薄区,表明该地区是由两部分地壳增厚活动相互挤压导致中部抬升减薄的结果。贝加尔断裂带以南存在一个的条带状地壳增厚区,说明贝加尔断裂是受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作用的远场效应,导致该地区地壳增厚。在萨彦地块,阿尔泰地块,准噶尔地块和塔里木地块,莫霍面分布均十分复杂且深度较深,表明该区地区受印度、欧亚板块沿西北-东南走向的挤压碰撞导致深部构造活动强烈。(4)蒙古及周边地区多为“热壳冷幔”的热结构模型,极少部分为“冷壳热幔”型。在贝加尔断裂南缘,地壳热流占比降低,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模型,猜测该地区存在脆性上中地壳和韧性下地壳和地幔的流变学特征,这种“强地幔-弱地壳”的岩石圈特征与该地区存在的贝加尔断裂带且在南缘存在高热流值的现象相对应,并指明了西伯利亚地台与兴安-东蒙地块与萨彦地块的交点处为地幔物质上涌的关键地区。(5)莫霍面温度的高值区一般对应岩石圈热厚度较薄的区域。准噶尔盆地西缘与阿尔泰山脉南缘的莫霍面温度高值区,与准噶尔盆地内部的温度差值巨大,猜测该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欧亚板块间的挤压碰撞作用,造成了地壳内部较为剧烈的构造活动,但由于准噶尔盆地具有典型盆地的刚性特征,深部物质受到挤压后只能在准噶尔盆地西缘以及阿尔泰山脉的南缘进行堆积,最后沿裂隙上涌,致使两部分地区的莫霍面温度升高。
其他文献
建设项目风险评价20多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长期关注和研究,是建设项目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仍然靠经验和直觉进行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的风险识别和评价并未受到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识别出对于项目具有关键性影响和频繁发生的风险因素,然后进行风险评价,得出项目风险因素权重排序结果,为项目经理做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降低项目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减轻其带来的风险
我国土壤汞污染严峻,且部分汞污染农田仍被用于居住和农业种植,而我国耕地资源又极度稀缺,为了即能保障土壤修复又能兼顾农作物生产,我们探寻能用于土壤原位修复的汞抗性菌株,并希望能通过生物炭固定制备成生物菌剂。从汞污染地区的植物体内分离筛选出内生菌,并通过摇瓶实验测定其重金属抗性和汞去除效能;之后通过土壤强化实验和水培实验研究细菌的土壤修复效能以及细菌的汞去除机制。最后通过盆栽实验测定生物炭对汞污染土壤
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疏水疏油、高表面活性、耐热性和耐酸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商业领域。同时,PFASs具有远距离传输、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等特性,其长期暴露对环境及生物都存在潜在风险。随着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加强PFASs的管控,氟化工产业开始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各类环境介质、生
基因序列的研究一直关乎人类的发展,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很好诠释了物种与自然之间抗争。从20世纪到21世纪爆发的几类冠状病毒,其基因序列都各有特色。2019年末至2020年世界多个国家因爆发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致使百万人感染,冠状病毒的爆发对国家人力、物力都造成严重损害。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为了适应生存,RNA病毒突变在自然界很是常见,因
熊蜂是全球重要的传粉昆虫,它为人类最为关切的生物多样性安全及经济作物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了解、保护、开发熊蜂的目的,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成为了当今热门的研究对象。现有熊蜂认知相关的研究表明,熊蜂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例如社会学习,概念学习等。但是多数研究是基于熊蜂自然的觅食习性所设计的。为进一步试探熊蜂的智力极限,极少数研究者设计了非自然的觅食任务,发现了它们能够表现出物体操作行为解决诸如拉绳、推
图像彩色化技术是对灰度图像或单通道图像进行彩色化的一种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图像的视觉效果并增强图像细节特征,对遥感图像彩色化可以加快处理遥感图像信息。许多研究者一直在不断尝试、探索和改进自然图像的彩色化方法,但在遥感图像的彩色化技术方面却相对薄弱。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理论,研究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对遥感图像彩色化。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MultiConv-SEnet生成对抗网络模型方法,利用生成对抗网络的博弈思
白旗兜兰(Paphiopedilum spicerianum)是我国极小种群物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是兰科植物保护中的明星物种。在我国境内,仅发现一个生长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一个外来移民村的村入口小河边陡坡上的残存种群。在野外建立能够自我维持的种群,被认为是有效地保护白旗兜兰的主要策略。本研究在白旗兜兰保护实践的基础之上,调查总结白旗兜兰非共生萌发植株在回归、人工辅助移植后的生长、繁殖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国家,每年地质灾害给国家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滑坡灾害发生时常常伴随着地表形变。盈江县地处腾冲——龙陵地震带和缅甸弧形地震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频发。因此,以盈江县为例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和滑坡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地表形变监测有多种方式,其中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 SAR)具有全天候、覆盖面积广、形变监测快速、成本低等优势,成
背景:细胞骨架是一种聚合物结构,是最复杂、功能最广泛的结构之一,参与细胞吞噬、细胞分裂、细胞内运输、运动、力传递、对外力的反应、粘附和保存、细胞形状适应等过程。线皮素-1(ladinin-1,LAD1)就是这样一个细胞骨架相关蛋白,是一种基底膜的胶原锚定纤维蛋白,负责维持真皮-表皮连接处的凝聚力。据目前报道,LAD1在多个上皮器官中表达,如肾脏和肺且与乳腺癌的迁移,侵袭有关,但目前没有与非小细胞肺
美国生态学家E.P.Odum提出生态学是“科学与社会的桥梁”的著名论断,但如何构建这个桥梁至今尚无定论。霍桑效应最重要的内容是指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区域,在当地社区居民意识到自己世代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居民本身正被科研人员所关注、研究时,是否会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产生正效应还是负效应,这种效应是否会更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为此,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