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声无形而乐有器”[1],对于瞬息即逝的古代乐来说,乐器形制的历史发展沿革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通过文献、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声无形而乐有器”[1],对于瞬息即逝的古代乐来说,乐器形制的历史发展沿革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通过文献、文物以及历史遗留图像等考释,对古代筝的形制作出梳理和认识。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对筝之起源进行综述,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文献、文物、历史遗留图像研究为基础,历史发展为路径,理清古代筝形制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筝。主要对筝与筑、筝与瑟之渊源关系进行论述。认为早期的筝为秦人所创制,筝“五弦筑身”之器,而“筑,从竹从巩,竹亦声”则是“筑”为“竹声”,而非为“竹制”,故所谓筝、筑最早为“竹制”,其后筝“以竹易木”却由于至今不见实物的出土,故不引以为据。并从文献学的角度论述了筝与瑟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第二章,两汉至隋唐时期的筝。这一章节主要通过对史料(包括筝的构造、弦制、定弦方法、制作材料等)及历史图像遗留问题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筝进行总结、归纳。在历史图像遗留问题中,发现在五代石雕中已有筝架的使用,说明五代之前筝架就已出现。且笔者认为筝形制的演变不仅来自音乐本身之需求,更是受到了政治、文化、哲学理念及审美观念的影响。第三章,宋元明清时期的筝。本章节内容主要论述了宋元明清时期筝的形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且这一时期筝的形制与市民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结语。对本篇论文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引发对本论文的一些思考:在对文献史料的使用过程中,要辩证地分析其真实性,不能拿来即用,更不能唯我所用;在对历史遗留的图像等问题上,既要考虑其直观性,又要考虑其艺术性;在研究乐器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政治、经济、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近年来,效能受到了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了测量个人、团队、企业成功与否最直接的指标,相比日益迅速发展的经济,我国对于团队效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企业外
根据航天企业开展知识工程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对知识项和知识系统应用者的评价,以贡献度和知识质疑为例,定量分析了知识评价的评分规则,探索了内部知识产权等机制的实施方法,探讨了
基于烟叶复烤流程和工艺要求,对烟叶分级、投料流程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开发了烟叶分级投料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分级后烟台信息自动采集、条码打印、投料扫码、识别、
通过对传统SAW器件的叉指换能器(IDT)的δ函数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了δ函数模型的改进方法。将一根叉指指条分解成若干个边长为αik的正方形,并把这个正方形而不是整根叉指条看成
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阐释了主体性隐退型异化和投射型异化两个范畴。笔者在施密茨依据主体性隐退型异化对素群主义文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看到了技术理性批判的另一条
基于贸易品技术构成和LAFAY指数测度的研究发现,中韩贸易逆差由中技术产品(MT)、高技术产品(HT)和其他资源型产品(RB2)的贸易逆差主导,由比较优势和技术差异所形成的中韩产业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即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作为当代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散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国际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予以确立,该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立法史上的一
公共政策产生的实际效用的大小是制定一项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所以必须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政府对一项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有清楚
总结了SEC标准的基本要求,即储量的技术可操作性、经济条件和时间属性。提出了在按照SEC标准进行储量评估过程中,应用递减法时应重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比例的确定,仔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