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是危害儿童及部分成人健康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头癣曾一度被控制,仅在一些生活环境较差的地区流行。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养宠物增多,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头癣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头癣的致病菌为皮肤癣菌,皮肤癣菌分为三个属,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前两个属的真菌可以引起头癣,如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断发毛癣菌、须癣毛癣菌、许兰毛癣菌,部分可为红色毛癣菌,鲜有其他真菌引起的报道,土生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虽属于皮肤癣菌,但不引起头癣.为何同为皮肤癣菌,有些可致头癣,有些不可致头癣,这其中的原因还不清楚,对于头癣的确切发病机制也没有人报道过。
嗜角蛋白真菌主要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甲板、蹄角、毛发等组织,它们在侵袭过程中可以分泌角蛋白酶来分解角蛋白,为其生长和代谢提供营养,并帮助其向深部及周围组织扩散,因此,角蛋白酶被认为是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研究表明,真菌致病力强弱与其产生的角蛋白酶活性有关,导致甲癣的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均可以在指甲为唯一氮源诱导下产生较高活性的角蛋白酶。有人发现有症状组动物分离出的真菌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较无症状组高,角蛋白酶活性高者出现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显著,角蛋白酶活性低者炎症反应弱,临床表现不明显。角蛋白酶的活性因真菌种类和底物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真菌在同种底物诱导下所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可以不同,同一株真菌在不同底物诱导下分泌的角蛋白酶的活性也可以不同,那么,致头癣真菌和不致头癣真菌均以头发为底物所产生的角蛋白酶活性是否有差异呢,是否分泌角蛋白酶活性高,对头发降解能力强的真菌易致头癣,而分泌角蛋白酶活性低,对头发降解能力弱的真菌不易致头癣。头癣的炎症反应强弱是否也与真菌在头发、头皮诱导下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相关,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值得我们去探讨。本实验对比不同真菌在头发诱导下产生角蛋白酶活性的差异,检测角蛋白酶活性有多种方法,当活性高时用角蛋白为底物来直接测定,当活性低时可以用酪蛋白活性检测法和通过检测头发释放可溶性蛋白来对比角蛋白酶的活性。头发诱导真菌产生角蛋白酶活性均很低,故本实验选取了公认的酪蛋白活性检测法来检测酶活性,并比较了各真菌使头发释放的可溶性蛋白量,以此探讨头癣发病与真菌分泌角蛋白酶活性的关系,希望对头癣的发病机制有初步的认识,为我国头癣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
1、真菌角蛋白酶的诱导:采用Nadir Rodrigues Marcondes[1]、Chen jian[2]等的方法,选择无碳源,无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使用正常人的头发作为底物,体外培养诱导真菌(①常见致头癣真菌:断发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②少见致头癣真菌:红色毛癣菌;③不致头癣真菌:絮状表皮癣菌、短帚霉)产生角蛋白酶。
2、真菌释放角蛋白酶活性测定:采用H.A.El-Refai[3]等的方法,运用酪蛋白活性测定法检测头发诱导真菌7周、20周后上清液中角蛋白酶的活性。
3、头发释放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运用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检测头发经不同真菌降解7周、20周后所释放蛋白的含量。
研究结果:
1、受试真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许兰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短帚霉)在头发的诱导下均可以产生有活性的角蛋白酶。
2、7周后短帚霉、絮状表皮癣菌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所有受试的可致头癣真菌(许兰毛癣菌除外)。许兰毛癣菌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受试真菌,各种真菌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是:石膏小孢子菌、断发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短帚霉、许兰毛癣菌。头发释放的蛋白量比较结果同前。
3、20周后短帚霉、絮状表皮癣菌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所有受试的可致头癣真菌(许兰毛癣菌除外)。许兰毛癣菌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受试真菌,各种真菌分泌的角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是:石膏小孢子菌、断发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短帚霉、许兰毛癣菌。头发释放的蛋白量比较结果除了红色毛癣菌大于须癣毛癣菌外均同前。
研究结论:
1、头癣的发病可能与真菌在头发诱导下分泌的中性或碱性角蛋白酶的活性高低有关。
2、许兰毛癣菌导致头癣与其在头发诱导下产生的中性或偏碱性角蛋白水解酶关系不大,可能有其他机制参与其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