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区域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背景条件下而提出的概念,它集水文学、水文地质学、环境生态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综合性强,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目前尚无概念明确且易于操作的计算方法。但在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南岩溶山区,研究水资源可利用量又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地评价流域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不仅是水资源合理配置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和可靠依据,也是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西南岩溶山区作为研究背景,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地下河流域作为一个实证研究区,从研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恢复脆弱岩溶生态环境的观点出发,通过调查、模拟、分析和计算区域内的“三生”需水量、地表水天然资源量、岩溶水天然资源量,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特征、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等情况,计算出研究区内两个不同降水频率下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岩溶水资源的可开采量,然后根据岩溶流域“三水”转化特征,对流域内水资源进行耦合分析,从而初步形成了岩溶流域内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模型和理论框架。
研究结果表明,后寨地下河流域内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269.8万m3/a(P=75%)和2262.3万m3/a(P=95%)。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769.2万m3/a(P=75%)和761.7万m3/a(P=95%),地表水可开采利用潜力为287.4万m3/a(P=75%)和318.8万m3/a(P=95%),可开采潜力较小。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可开采量为1500.6万m3/a,岩溶水可开发利用潜力为830.6万m3/a(P=75%)和914.4万m3/a(P=95%),开采潜力巨大。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内的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提出了解决该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即“工程性缺水”的水均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