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Ⅵ)及铬(Ⅵ)与氯化铁、维生素C联合处理对黑斑蛙生长发育及DNA损伤诱导效应的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ay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黑斑蛙为材料,从胚胎、幼体(蝌蚪)和成体三个发育阶段,探讨了铬(Ⅵ)暴露所引起的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又对铬(Ⅵ)与氯化铁、铬(Ⅵ)与维生素C联合处理后的毒性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胚胎发育阶段主要运用体视学方法从胚胎的出膜率、致畸率和致死率观察毒物对胚胎的影响;在幼体(蝌蚪)阶段主要进行个体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包括体长、平均体重、氧化还原酶[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在成体阶段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实验检测毒物对血细胞DNA的损伤效应。 结果显示所有受试毒物均未对黑斑蛙的胚胎发育产生影响,推测可能与胚胎发育阶段存在卵胶膜有关。在幼体(蝌蚪)和成体阶段,低浓度的重铬酸钾[也称铬(Ⅵ)](2.5 μmol/L或0.13 mg/L)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也未检测到血细胞DNA损伤现象;在铬(Ⅵ)浓度超过12.5 μmol/L(或0.65 mg/L)(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铬(Ⅵ)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0.5 mg/L)即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血细胞DNA也出现严重损伤,并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即随着铬(Ⅵ)浓度的增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及血细胞DNA损伤诱导效应均出现增强。氯化铁[也称铁(Ⅲ)]暴露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受试浓度范围内氯化铁对黑斑蛙幼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SCGE检测未见血细胞DNA损伤。而铬(Ⅵ)-铁(Ⅲ)联合处理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则具有双重性,在铬(Ⅵ)浓度保持12.5 μmol/L不变时,铁(Ⅲ)浓度低于12.5μmol/L时对铬(Ⅵ)毒性能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但铁(Ⅲ)浓度达到62.5 μmol/L肘却对铬(Ⅵ)毒性表现为增强作用。用维生素C(Vc)与铬(Ⅵ)联合处理时,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出复杂性,铬(Ⅵ)的浓度在2.5 μmol/L时,3.5 mg/L的Vc对铬(Ⅵ)的毒性存在拮抗效应,但是随着二者浓度成等比例的升高,Vc对铬(Ⅵ)诱导血细胞DNA损伤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因而将维生素C作为铬(Ⅵ)有效拮抗剂的观点值得商榷。 有观点认为铬(Ⅵ)能增加体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和引起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性的改变,因而可作为重要的生物胁迫标志。但本实验结果提示铬(Ⅵ)、铁(Ⅲ)以及铬(Ⅵ)-铁(Ⅲ)、铬(Ⅵ)-Vc联合处理,蝌蚪尾部肌肉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的改变并无一致性。因而以抗氧化酶活性改变作为污染胁迫的生物标志,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甘蔗是广西重要的经济作物。茎尖是维管植物地上部分一切组织形态发生的中心,微管在植物的形态建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甘蔗茎尖微管骨架的变化与细胞生长分化的关系对于阐明甘
本文利用杂交酸模Rumex K-1(Rumex patientia×R.tianschanicus)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气体交换、光合激发能分配、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全氮含量等
摘要:本文探究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实例,希望能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83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周安排一节,时间40分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课堂时间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练习,不得不把练习放到课后。信息技术课的跨度达到一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非结构性决策模糊集分析单元系统理论即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可改进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构造主观性强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