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城市迁移人口的规模急剧扩大,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彰显出来。随迁移者进城的流动儿童存在普遍的失学现象。对此的现有研究以现状调查、描述性分析和对策研究居多,目前国内尚没有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城市迁移者子女教育的正式分析。受TOdaro迁移模型启发,本文提出了一个迁移—教育模型,并在此框架中讨论决定迁移者子女在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失学之间分布的因素。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迁移者对子女教育的决策反映了迁移者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真实教育水平差距和获得迁入地教育的可能性的权衡。模型的关键假设是,城市公立学校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收费低于出清教育市场的水平。在分析了模型的均衡状态和比较静态性质后,本文把这个模型扩展到能包括一些真实世界的重要特征:义务教育法、户口、城市间差异,打工子弟学校。模型得出了很多预测,其中有些预测是不太符合直觉的。由于可获数据的极大限制,本文只能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其中几个预测,检验的结果是这些预测得到了经验事实的某种支持。由于验证时无法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这种支持还是相当不充分的。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如果仅仅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而没有其他配套措施,那些幸运地进入了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固然可以获得更高的租金,但由于这会吸引部分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最终将会有更多的失学流动儿童。由于相同的逻辑,仅仅扩张城市教育规模到能容纳所有现有失学流动儿童也并不解决问题。只有将城市教育规模扩张到能容纳所有现有失学流动儿童和所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失学问题才会最终解决。当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大城市中小学在校学生数急剧减少,这就为解决流动儿童失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由于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的城市反而有更高的失学率,城市可能有竞相抬高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的动机。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和社会舆论对城市当局施加压力,督促其做出必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