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对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显得格外重要。山地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山地区域特殊性认识的不足,山地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空间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现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新认识与重视,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成为规划、建筑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中国山地城市规划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于近现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却长期受到忽视。有鉴于此,本文从人居环境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山地城市建设历史、影响思想、空间形态特征和形态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为未来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提供一些基础与参考。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绪论:主要介绍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研究方法等。
2.中国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概述:首先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综述,明确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将本文的研究重点确定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和形态模式研究,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时空界定,为论文的展开提供了清晰的构架。
3.近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践(1840~1949):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的近代规划思想得以传入,山地城市建设在中西方规划思想及理论的影响下,逐渐打破原有的传统封闭形态,向近代开放的空间形态转变,主要形成了以旧城为核的散点型城市、新旧区拼贴型城市以及自由网格型城市三种空间形态模式。
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践(1949~1978):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一边倒”的外交国策下,中国大量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城市的主要功能开始发生转变,与此同时,山地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张,呈现出连片放射型城市、组团式带型城市以及分散组合型城市三种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模式。
5.改革开放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践(1978至今):改革开放使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大环境,山地城市在国内外多元规划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探索“发展”与“环境”的共生之路,山地城市发展呈现出水平空间拓展与竖向空间集约双重并重的趋势,城市形态表现为多维集约的簇群城市形态和有机分散的城镇群形态。
6.结语,是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