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例探析——中国近现代城市部分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对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显得格外重要。山地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山地区域特殊性认识的不足,山地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空间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现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新认识与重视,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成为规划、建筑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中国山地城市规划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于近现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却长期受到忽视。有鉴于此,本文从人居环境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山地城市建设历史、影响思想、空间形态特征和形态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为未来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提供一些基础与参考。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绪论:主要介绍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研究方法等。   2.中国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概述:首先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综述,明确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将本文的研究重点确定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和形态模式研究,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时空界定,为论文的展开提供了清晰的构架。   3.近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践(1840~1949):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的近代规划思想得以传入,山地城市建设在中西方规划思想及理论的影响下,逐渐打破原有的传统封闭形态,向近代开放的空间形态转变,主要形成了以旧城为核的散点型城市、新旧区拼贴型城市以及自由网格型城市三种空间形态模式。   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践(1949~1978):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一边倒”的外交国策下,中国大量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城市的主要功能开始发生转变,与此同时,山地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张,呈现出连片放射型城市、组团式带型城市以及分散组合型城市三种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模式。   5.改革开放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践(1978至今):改革开放使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大环境,山地城市在国内外多元规划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探索“发展”与“环境”的共生之路,山地城市发展呈现出水平空间拓展与竖向空间集约双重并重的趋势,城市形态表现为多维集约的簇群城市形态和有机分散的城镇群形态。   6.结语,是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主流的现象。目前,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同时又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相关建设部门在注重城市建设速度的同
学位
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原有的城市中心区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以CBD作为城市中心的新城开发模式方兴未艾,目前,全国已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各级规划不断完善,依据规划建设城市已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选择。根据各个国家及我国的实际发展经验来看,容积率在规划中起到了限定城市建筑容量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风景园林教育事业不断繁荣,我国迎来了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热潮。作为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主要阵地的高校在学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
城墙遗址公园是以城墙遗址为依托建设的城市开放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公园的一种类型,城墙遗址公园有着与其他类型公园相同的功能与作用。公园可以改善周边
园区模式普及,地方园区兴起,这是一类处于典型的国家级园区发展初期阶段,较之国家级、省级园区园区的内外双重发展动力,却仅能依靠当地资源,表现出发展动力不足、政策带动作用有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国是个诞生不久的新鲜事物,它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首先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行阐述,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国医疗
中国近代时期,即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下,被迫改变了“王朝更替”的发展轨迹,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中国近代区域规划也
历史街区保护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我国城市化与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受到日益关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我国城市周边式商住复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