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营南坡为北倾的低角度单斜带,地层超剥现象明显,发育多套区域性的不整合。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明确研究区内新近系底部、古近系底部地层接触类型,对分析不整合发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剖面上将新近系底部不整合(T1)划分6种类型,古近系底部不整合(Tr)划分为7种类型。从博兴洼陷到鲁西隆起,剖面类型呈平行-超覆削截-平行削截-平行多期削截不整合的过渡特征。将已发现的油气与剖面类型相结合,认为削截和超覆不整合分别有利于油气在不整合以上、下层聚集,超覆-断剥不整合改造古近系底部地层接触类型,聚油能力强,是形成上下层连通油气的有利场所。不整合不只是一个面,而是一个结构体,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上层主要为水进形成的砂体和底砾岩,中层是风化粘土矿物,下层是风化淋滤带。通过岩心观察、样品测试结合测井曲线处理后,提出三孔隙度测井(P2)、曲线变化率、次生孔隙概率综合指标(ACD)相结合识别不整合纵向结构的方法,P2、?AC、?CNL、?DEN在不整合结构体中层值低,在结构体下层值高;ACD值可以看出不整合结构体上层与中层有明显的突变现象,接触面成高值,不整合结构体中层呈低值,较稳定,不整合结构体下层呈现出锯齿状的波动。新近系底部不整合在金家南部地区,古近系底部不整合在石村断裂断面处缺失不整合中层结构,形成二元结构。结构层厚度与岩性配置关系对油气成藏起控制作用,不整合结构体上层厚度超过1米为良好储层,不整合结构体中层厚度碎屑岩区超过2米,碳酸盐区超1米对油气起封盖作用。不整合结构体上层发育砂岩、砾岩,下层发育砂岩、石灰岩,这种岩性配置最有利于油气储集,且已发现大量油气。通过新近系和古近系底部不整合相关油藏典型解剖,揭示不整合不仅是油气垂向和短距离侧向运移的通道,而且在结构体中层遮挡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地层油气藏。在部分地区结构体中层较薄或缺失的区域,油气可以穿层运移,在上层形成超覆地层油气藏。金家油田和乐安油田油气成藏模式具明显差异性,金家油田在不整合下层靠风化淋滤的低角度砂体运移,中层封盖成藏;草南中部油气在不整合结构上下层形成双层油气,在南部地区下层与上层油气汇聚,仅在不整合结构上层聚集成藏;乐安油田潜山区靠不整合结构体下层的石灰岩,被风化改造形成的溶蚀孔隙运移,并在不整合上下层形成同时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