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尤其是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fiber tracking,DT-FT)在幕上脑肿瘤白质纤维束显示中的应用,结合肿瘤类型和临床症状探讨与影像学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DTI,DT-FT在幕上功能区(主要研究运动功能区)脑肿瘤手术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术中进行有效的重要纤维束结构回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实验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同济医院收治的幕上脑肿瘤患者40例为实验组,均为右利手,病理类型不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初步判断肿瘤位置、大小、瘤周水肿程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并且所有患者均行GE 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数据均利用GE ADW4.4工作站进行纤维束示踪成像,分析白质纤维束与肿瘤占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受累及的状态。根据患者的DT-FT检查显示的肿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病理类型、病变部位以及临床体征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选取肿瘤位于额叶和顶叶的32个病例作为实验组,实验组进行常规磁共振、DTI和DT-FT成像,统计术前、术后皮质脊髓束的成像数量和肌力改变等情况,同时选取同时期未行DT-FT成像的额顶叶患者20例为对照组,均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肌力变化情况。实验组单独进行术后的皮质脊髓束成像,与术前皮质脊髓束成像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两周均行常规磁共振和DTI、DT-FT成像,依据常规磁共振和DTI、DT-FT判定肿瘤的切除程度,记录术后两周临床体征(肌力改变导致的瘫痪和新的临床症状出现)情况,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探讨DT-FT在幕上位于或毗邻运动功能区肿瘤占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第一部分:1.纤维束受累及形式与肿瘤类型有关:(1)表现为纤维束受肿瘤影响单纯受压移位者主要为脑膜瘤或较早期的低级别胶质瘤导致;(2)表现为浸润,部分破坏纤维束者主要为低级别胶质瘤,恶性脑膜瘤等恶性侵袭性生长肿瘤导致;(3)表现为完全中断破坏者主要为高级别胶质瘤和侵袭性转移癌导致。2.纤维束的累及状态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根据DT-FT重建纤维束结果,40例患者中,纤维束受肿瘤影响出现推挤移位者11例,肌力正常或者仅出现轻微的下降;出现浸润部分中断者20例,肿瘤浸润纤维束前中部者对侧上肢导致中度瘫痪者3例,重度瘫痪者7例,对侧下肢导致轻度瘫痪者6例,中度瘫痪者5例;肿瘤浸润纤维束后部者,对侧上肢导致中度瘫痪者2例,重度瘫痪者1例,导致对侧下肢中度瘫痪者3例,重度瘫痪者1例;出现完全破坏者9例,全部出现了重度瘫痪。第二部分:1.比较实验组术前和术后皮质脊髓束成像数量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认为依据DTI和DT-FT影像检查进行手术对于术后纤维束成像数量的增加有意义;2.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肿瘤全切率(p=0.018)和致残率(p=0.022)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DTI和DT-FT对手术方案制定,术中规避重要纤维束有指导意义。结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症状与肿瘤对纤维束造成的损害情况和程度有关。DTI和DT-FT技术对于由临床症状推断纤维束受累状态和肿瘤类型有指导意义;应用DTI和DT-FT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对纤维束的损伤,提高手术的肿瘤全切率,降低手术致残率,对手术的制定手术方案和有效规避重要纤维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