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人们开始普遍重视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和行为取向。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决策及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盈余管理通过影响会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有关盈余管理的探讨就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和方法等问题上。本文另辟蹊径,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向,选取一个新的角度,将盈余管理、“经济人”假设和博弈论结合在一起,进行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博弈分析。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盈余管理既包括利润操纵等不合规的行为,也包括公司在选择相应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时,以合法手段调节利润的行为。它以公司管理层为主体,以会计信息为客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由于“经济人”所具有的自私及有限理性的特质和信息的不完备性,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也使得盈余管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博弈的可能。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把公司管理层、股东、债权人、审计机构和政府税务部门界定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原因,并建立了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盈余管理博弈模型。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盈余管理博弈模型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盈余管理让股东有配股、分红等的机会,也有避税的功能,因而对股东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违规后果暴露的严峻性和以及对经理人背叛的担心让股东进退两难,这就产生了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盈余管理博弈。中小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希望进行盈余管理,但又担心大股东和管理层合谋侵害自己的利益,中小股东和管理层以及大股东的信息不对称,就使得中小股东具有多种行为选择的可能。管理层有进行盈余管理或不进行盈余管理的选择,大股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管理层的选择,而中小股东往往没有这个能力。从管理层和债权人之间的盈余管理博弈模型可以看出,中国企业间接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借贷,直到上市后直接融资渠道才得以开辟,这样管理层和债权人就会产生博弈。债权人一般不会贷款给没有盈利或是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只有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才可以取得贷款;那些通过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指标使得“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获得贷款后若再投资经营失败,加之贷款利率较高的情况下,则公司选择违约的概率就会很高。从管理层和审计机构之间的盈余管理博弈模型可以看出,在上市公司现实的审计关系和审计活动中,股东作为审计委托人的身份被虚化,管理当局以双重身份(实际的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存在于审计活动中,这样就会产生博弈。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一般不会产生审计合谋;对于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为了配股或吸引投资者,加之审计委托人(股东)身份的虚化,这样就容易产生盈余管理审计合谋。从管理层和税务部门之间的盈余管理博弈模型可以看出,所得税是促使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动因。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这就产生了管理层和税务部门之间的盈余管理博弈。如果国家规定的税率过高,就会增加管理层实行盈余管理的机率;如果国家规定的税率过低,就会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根据上述博弈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盈余管理治理对策,主要包括:建立管理层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严格划分可披露信息和商业秘密的界限,建立良好的信用评估体系,引入“相机性控制”机制;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建立完善的审计执业规范体系,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约束;实施合理税率,加强税收分析,完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