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持续加大,美国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日渐增加,从单纯的最初的反倾销到其后的反补贴、再到最近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并用(简称“双反”措施),这标志着“双反”措施已经成为继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特殊保障措施、汇率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之后美国又一重要的贸易保护措施,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新领域。截至2010年1月,美方共对中方产品发起了24起“双反”调查,以涉案行业来看钢铁行业是美方“双反”调查的重点行业。显而易见,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美国实施的这一新举措将严重影响中国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对其出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美方此举可能引致其他进口国效仿跟进的连锁反应,则其对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地位的负面影响将尤甚,这一点在目前中国力图摆脱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对其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这一经济形势下更加严重。对此,从定量角度深入分析美国实施的“双反”措施对中国输美产品出口贸易的特定影响就成为目前亟需检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从法律层面探析美国同时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其次分析影响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可能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总结出美国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的决定因素主要有:美国国内经济形势、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美国对中国进口渗透率以及美国国内政局变化。在实证研究部分,选取美国对中国实施“双反”调查的典型涉案产品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月度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运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方法,评估出美国采取的“双反”措施对中国涉案产品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效果。实证结果表明,美方实施“双反”措施对中国涉案产品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文章最后,针对本文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提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特点的应对“双反”调查的制度体系构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