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电影发展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1901年电影第一次进入台湾,后来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电影市场长期被日本电影所占据。直到1949年,导演张英、张彻在台湾拍摄了台湾第一部华语剧情长片《阿里山风云》,自此,台湾电影才算展开了发展的新篇章。后来,台湾电影经历了“台语片”、“武侠片”、“乡土电影”、“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爱情文艺片”、“新电影时代”、“后新电影时代”等多个发展阶段。青春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台湾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备受瞩目。从2002年易智言执导的《蓝色大门》起,台湾的青春电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几乎每部台湾青春电影的上映,都会掀起两岸的观影狂潮以及热烈的反响。后现代主义出现于上世纪50、60年代,兴盛于70、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非常广泛,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从许多方面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我们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分析2000年以来的台湾青春电影,主要结合的理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观点:深度的消失、主体的消失、历史感的消失、距离感的消失。台湾青春电影自2000年以来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所以本文以2000年以来的台湾青春片为例,如《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海角七号》、《艋舺》、《我的少女时代》等。以它们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这一时期台湾青春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台湾青春电影的影响,大陆的青春电影近几年也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大陆的电影市场中也不乏青春电影的身影,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等。本文也将对台湾青春电影兴盛的原因以及台湾青春电影相比大陆青春电影的优势进行探究,从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学习吸取台湾青春电影的优点,为大陆青春电影未来的发展收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