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制度被严重破坏,开始进入饱含血泪和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女子教育获得了发展的时机。西方传教士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坚船利炮进入中国,进行各种传教活动,开办学校最初也作为传教方式之一,传教士们在其开办的学校提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贫家女子就学,中国近代社会晚清开明绅士和地主阶级意识到女子教育之于国家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在互激互励的双重作用下,两种不同模式的女子学校随之产生。一是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代表的教会学校,一是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代表的国办学校。因此,本文选取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两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校进行深入具体的对比研究,力图赋予这二所女子大学一个新的定位和认识。本文的文章结构分为绪论和三章:绪论部分阐明了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比较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中国社会女子教育的发展变迁,由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过渡到女子走出家门,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以及这一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由此,中华大地上产生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一是传教士所办女子教会学校,二是中国本土所创办的国立女子学校。伴随着中国近代女学的发展,以金陵女大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代表的女子高等教育在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中应运而生。追溯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二者均在20世纪早期创办,共同经历了中国跌宕起伏、风潮不断的一段历史时期,最终与别校合并,不作为独立教育机构而存在。金女大的存在时间稍长于北京女高师,但在其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中均为中国近代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女性知识分子。第二章深入分析了金女大和北京女高师教育文化环境的异同,分别从教育宗旨、学科建设、校长治校和师资构成四个角度逐一阐述,可以看出,两校在不同原因下创办,其教育宗旨截然不同,前者立案前后教育宗旨发生过变化,但都具有一定的基督教育的性质。后者教育宗旨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最后演化为纯粹的师资意义,为中国社会培养教员等。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已查阅的数据显示,两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逐渐完备,并且二者所设立学科大体相似,两校依据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开设学科,这是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治校风格中,分别选取了金陵女大和北京女高师的典型代表人物,金陵女大以德本康夫人和吴贻芳为代表,北京女高师以许寿裳为代表,他们都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从师资构成角度来探讨两校的差异,由于资料有限,同一时期的完备的教师构成资料欠缺,由此只能对两校师资做一纵向分析,金女大以中外师资比例变迁为主要特点,北京女高师以专兼职教师比例变迁为主要特点。第三章阐述了金陵女大和北京女高师共同培养了中国近代早期女性知识群体。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熏陶下,金陵女大和北京女高师的学生在个性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北京女高师学生个性张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相较而言金女大的学生比较疏离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倾向于从事一系列社会服务,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国情感。从她们的毕业情况分析,金女大的教育宗旨没有得以实现,数据显示金女大毕业学生极少数从事基督教育工作,北京女高师以国文部毕业生为例,毕业情况与最初的教育宗旨大体吻合。以上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有助于进一步全面地认识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女高师的发展脉络,对于进一步拓展金陵女大和北京女高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