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模型在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6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合理的土料本构模型,进而采用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对于土石坝的地震反应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 本文深入地介绍了描述具有滞回特性土料动应力—应变关系的量化记忆(SM)模型。该模型将单调加载情况下呈非线性变化的切线模量量化成一种呈分段线性分布的几何结构,并通过对这种结构加以变换,来描述循环加载情况下材料的特性。该模型可以适应于任意不规则加载情况和各向异性材料。它试图与各种经验模型、弹塑性模型和土料的试验结果协调起来,从理论上理解更为容易,操作更为方便。 在模型本构关系的数值实施中,采用将时域逐步积分格式与不平衡荷载转移法相结合的增量—常刚度迭代算法。该算法在每一时间增量内进行多次迭代,迭代过程中采用常刚度格式,把非线性效应转化为等效的右端不平衡结点力。由于采用了常刚度法,则在所有荷载增量与每次迭代中刚度阵均不变动,只需改变右端荷载向量即可,因而显著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以量化记忆(SM)模型为基础,在计算中采用增量—常刚度迭代算法,开发了土石坝的地震反应计算程序。该程序可完成土石坝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以及地震荷载引起的永久变形计算。以一理想均质土坝为算例,对上述增量—迭代算法和常用的等价线性法得到的坝体动力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算得的坝体动力反应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坝体的峰值加速度、峰值位移及峰值动剪应力等均有明显的差别。最后以一实际工程作为算例,对其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其他文献
该文应用分形几何学理论,重点研究具有分形特征的岩体中单一裂隙核素的迁移问题.采用Cantor分形集的构造过程来模拟裂隙表面的粗糙度,建立了裂隙表面粗糙度的分形模型:在此基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岩土工程课题,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土压力的研究是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文首先讨论了土体的三维
本文从预应力等效荷载的产生机理入手,借助于结构计算程序,分析了框架结构中 的预应力效应。明确了次梁对预应力框架梁的约束作用,指出了现行分析方法的不足。 并且深入研
本文根据应力变分原理和位移变分原理,导出混合变分方程,并将其转换成状态方程,使状态空间理论和变分原理相结合,给出了一般边界条件下横观各向同性和正交各向异性体在任意荷载作
城市给水管网的改造和扩建是给水系统扩建的重要方面.传统的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要求,因此在给水管网的扩建工程中有必要进行优化设计.该论文详细叙述了国内外给水管网优
本文主要研究了张拉式索膜结构的找形问题。具体的工作如下:(1)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张拉式索膜结构的历史、现状和它的发展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认真分析了国内在索膜结构
在深基坑降水工程中,边界条件通常难以确定,工程勘测结果的多样性常常使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准确把握水文地质参数,使用确定的地下水动力学原理也不能准确建立地下水运动模型。因此
借鉴西藏墨脱藤网悬索桥,利用单叶双曲面的直纹特性,改革传统的平行缆索体系悬索桥,将粗重的集中缆索改为分散的空间缆索,提出单叶双曲面空间缆索体系超大跨径悬索桥。本文通过模
在总结了国内外对钢框架半刚性连接的性能研究的基础上,该文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八种常用的半刚性连接形式进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有限元
长江三峡崩塌滑坡发育,崩、滑、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尤其是链子崖危岩体,近年来变形活动持续不断,逐年又加剧发展势头,存在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的危险征兆。一旦发生滑坡,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将有可能严重阻航,甚至断航,危机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下游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因此进行滑坡预报做到提前防灾减灾及其重要。但传统的数据信息管理规模化程度较低,已不再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