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的影响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养殖周期71天。本试验每个处理养殖缸体积是1 m3,试验设三个养殖密度分别为12、20、28 kg/m3,分别为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试验结束时养殖密度分别达到20.72±1.13、32.51±0.70和43.76±0.79kg/m3。试验开始时的鱼体质量从169.72±2.75 g,试验结束时三个密度组的质量分别为314.81±20.37、285.31±8.38和272.95±9.16 g。试验周期中花鳗鲡的存活率是100%。养殖密度的增加会影响花鳗鲡的生长,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的末体重、生长率和摄食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利用率和肝体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体组成方面,养殖密度对肌肉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低密度和中密度的灰分含量要显著高于高密度组的(P<0.05)。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低密度组的(P<0.05)。对于消化酶的活性,不同密度组花鳗鲡的胃蛋白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密度组的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密度处理组的(P<0.05)。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花鳗鲡的血清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密度组的血糖含量和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组(P<0.05)。低密度组的总蛋白含量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中密度组的(P<0.05),而中密度组的鱼高密度组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密度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高于低密度组的(P<0.05)。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花鳗鲡的生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当养殖密度继续增加就胁迫花鳗鲡的生长。循环水养殖模式中,花鳗鲡最优的放养密度是20 kg/m3。2.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的影响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酶和血清生指标的影响,试验周期90天。本试验每个处理养殖缸体积是1 m3,试验放养密度是20 kg/m,设三个投喂频率分别为2 d投喂2次(S1组,间隔1 d)、1 d投喂1次(S2组)、1 d投喂2次(S3组)。试验开始时的鱼体质量从261.17g,试验结束时三个投喂频率处理组的质量分别为440.99±10.49、447.83±10.83和463.00±9.19 g。试验周期中花鳗鲡的存活率是100%。投喂频率的不同影响花鳗鲡的生长,花鳗鲡的体重和体长的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投喂频率的不同对花鳗鲡的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肝体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投喂频率为2次/d末体重和摄食量显著较高。投喂频率对增重率和饵料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对花鳗鲡的体组成,投喂频率对花鳗鲡肌肉的水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投喂频率为2次/d的花鳗鲡试验结束时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的(P<0.05)。试验结束时的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消化酶的活性,不同频率组的胰蛋白酶活性和肠脂肪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类似,试验结束时胰蛋白酶活性不同投喂频率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投喂频率为1次/d的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剩余两组的肠脂肪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花鳗鲡的血清生化指标,不同投喂频率对血糖和尿素的影响变化趋势类似,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含量先增加再减少,试验结束时低投喂频率2次/2 d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P<0.05),投喂频率为1次/d的尿素含量较高。试验结束时,不同频率处理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和总蛋白浓度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投喂频率为2次/d的血清甘油三酯的浓度显著较低(P<0.05),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花鳗鲡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花鳗鲡的饱食次数增加,营养成分和能量物质的摄入调节了鱼体血糖、蛋白和甘油三酯的代谢能力,花鳗鲡的生长性能保持良好,因此花鳗鲡的最优投喂频率为2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