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海市是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珠海市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期,珠三角区域其他八个地市则积极发展轻工业,从而使珠三角区域成为全球性的轻工业产品生产基地。珠海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论是自身的产业基础、人才供给、市场环境等,还是珠三角区域的产业配套、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都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珠海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珠三角区域整体水平。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市八仙过海,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由于珠三区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产业链短,区域间合作性并不迫切。20世纪90年代始,广东省委、省政府注意到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决定推动区域一体化,但珠三角各地市并不积极响应。进入21世纪后,珠三角区域轻工业发展面临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压力,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区域合作而保持发展。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颁布实施,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新的阶段。与国际区域一体化要求不同,国内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完善的过程中,主动进行地区间的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套,以实现更有效的经济发展。珠三角区域的一体化也是这种规律的体现。珠海市的经济发展虽然获得长足发展,但落后于珠三角区域整体水平。从建立特区到1992年前,珠海市经济迅速起步,逐步形成自有的工业体系。但在决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取向后,受制于软硬件的不足,珠海市的经济发展开始形成停滞不前的格局。1993年至2000年间,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6个百分点左右,这与具备工业社会特征的产业体系是不相称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珠三角区域轻工业发展逐步面临升级调整压力,广东省作出发展重化产业的重大调整,珠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提速。与此同时,珠海市内部不断完善各种配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得到改善。目前,珠海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首先,经过调整,珠海市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通过引入国内高校,珠海市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2007年确立的六大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逐步扩大。其次,是广东省再次明确珠海市的珠江西岸龙头地位,并确定了重化产业发展方向,这在政策上使珠海市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在广东的珠三角区域布局中,珠海市将成为生物制药、精密机械制造、精细化工、航空制造、船舶制造与维修等产业基地,这延续和扩大了珠海市的主导产业发展选择。最后,珠海市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岛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两大国家级区域规划之中,珠海市的发展与两大规划纲要的实施密切相关,也使得珠海市具有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在上述背景下,对于今后珠海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作为珠江西岸中心城市的定位是珠海市经济发展的基点。为此,珠海市必须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整合高栏港、珠海机场、轨道交通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交通体系,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珠海市内在规划上,打造主轴+东部城区+西部城区+横琴新区的新组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产业集聚的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其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船舶、机械、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完善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实现珠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再次,吸引外资与吸引人才共同推进。根据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有计划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珠海,注重对跨国公司相关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技术部门的吸引,实现外资进入与人才进入同时进行。以此为基础,加快自身人才培养和吸引其他地区人才。最后,积极参与和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快与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市的交通网络等的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布局珠海市的港口、机场的发展,最终使珠海市成为珠江西岸真正的中心,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实现珠海市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