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辽宁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jzj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2014年辽宁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辽宁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以及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健康素养工作中需要加强和改正的地方,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依据,且本次调查结果可为今后健康素养调查提供可对比的数据,也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或调整健康促进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按照城乡分层,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PPS)随机抽取12个监测县(市、区),每个监测区(县)预计调查270人,全省调查3240人。采用《2014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调查的各个阶段都有质量控制,应用Epi Data 3.2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和核对,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都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用SX±,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或构成比表示。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或是方差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的界值。通过描述性分析、复杂加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了解不同特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现状并探讨影响辽宁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1.2014年辽宁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2.0%。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2014年辽宁省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为性别和文化程度。女性健康素养水平是男性的1.419倍(95%CI为1.062~1.896)。随文化程度的升高,健康素养水平逐渐升高,大专/本科及以上者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6.704倍(95%CI为4.191~10.726)。2.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15.6%,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是否患慢性病、自觉健康状况、年龄是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的影响因素。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11.6%,其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职业与民族。健康技能水平为17.6%,城乡与文化程度是健康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3.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为34.5%,其影响因素为城乡、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口数。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17.4%,文化程度、职业、是否患慢性病及自觉健康状况是传染病防治素养的影响因素。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仅为6.4%,其影响因素包括城乡和文化程度。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为49.5%,城乡、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口数是影响安全与急救素养的因素。基本医疗素养水平为8.7%,影响基本医疗素养的因素包括城乡、文化程度与性别。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17.5%,城乡、文化程度、性别和职业是健康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结论:1.辽宁省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1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10],较2012年辽宁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0.5%)增长了1.5个百分点[11]。居民三方面健康素养中,水平最高的是基本技能(17.6%)在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中,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最高,为49.5%。2.辽宁省居民健康素养整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和文化程度,在进行健康促进行相关工作时,要把男性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作为重点干预人群。3.辽宁省居民三方面健康素养以及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但共同的影响因素是居民文化程度。4.是否患慢性病以及自觉健康状况是居民基本健康知识与理念素养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改的方向,得到全国同仁的认同。任何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都具有义不容辞的
物业管理既是一个融管理、经营、服务为一体的服务行业,又是包含机、电、建、热、气、水、通讯、计算机等多门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行业。目前物业管理市场突出表现为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比例不足,且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状况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物业管理的发展。这种现状为开办物业管理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招生条件和就业的机会。因此,办好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初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新加坡社会中的贪污腐败现象是相当严重的。自人民行动党执政之后,以李光耀为首的党和政府深谋远虑,旗帜鲜明地打击贪污腐败,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廉政风清的国家。    1 新加坡廉政建设成功经验    1.1 完整而严厉的反贪倡廉规范、制度的建立。  1.1.1 防止和惩治贪污腐败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新加坡为此出台了非常严厉的《反贪污法》、《公务员指导手
一忌基肥春施在 2月底至3月初给葡萄施基肥。这样葡萄根系被切断以后不易愈合,而且对植株水分、养分供应影响很大。基肥最好的施用时期应在葡萄采果后进行,而且宜早不宜迟。因
证明标准,即法律规定的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要求,是裁判者认定案情、判断是非进行认证的"临界点"。本文简要论述两大法系不尽相同证明标准,以寻求客观真实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