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53和ARID1A共突变对胃癌ICIs治疗的潜在预测价值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_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胃癌是预后较差的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高居第二位,疾病负担形式严峻。近年来,胃癌传统治疗方式如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而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在其他癌种的治疗中逐渐崭露头角,掀起研究热潮。目前在胃癌中也有大量ICIs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正在开展,但不同于其他癌肿中振奋人心的治疗效果,ICIs在胃癌中的研究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寻找疗效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筛选治疗获益人群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TP53和ARID1A是胃癌中高频突变基因,当前的研究指出,TP53和ARID1A基因突变与肿瘤突变负荷、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以及PD-L1表达中的一个或几个指标相关,而后者已在多个研究中被证实能够有效预测ICIs的疗效,那么,TP53和ARID1A共突变对胃癌ICIs治疗是否有潜在的预测价值呢?方法我们通过利用公共数据库如TCGA、ICGC、c Bio Portal中的数据,从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二代测序和MSIsensor检测本中心样本基因突变和MSI状态,并运用ESTIMATE和CIBERSORT生物信息分析技术评估样本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类型和含量。基因突变对临床ICIs疗效的预测价值从既往临床试验(MSKCC)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在TCGA队列中,共突变样本TMB显著高于TP53单一基因突变组、ARID1A单一基因突变组和野生型组(P0.05)。对其中28例有详细疗效评估的患者PFS分析显示,共突变组与非共突变组的中位PFS为14.0月vs 1.87月,PFS延长也无显著性差异(P=0.212>0.05)。5例TP53和ARID1A共突变患者在接受ICIs治疗后,有3例出现肿瘤完全缓解,其中2例PFS达到14.0、15.6月,另1例在随访结束时仍未发生肿瘤进展。结论1.TP53和ARID1A共突变现象在胃癌中较为常见,共突变可能可通过影响DNA双链断裂修复和干扰DNA复制过程,从而增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导致基因突变率增加和肿瘤突变负荷水平升高。因此,其可能可作为胃癌患者接受ICIs治疗的生物标志物。2.TP53和ARID1A共突变可通过增加MMR相关基因的突变,尤其是MLH1、MSH2和MSH6的突变,但并不影响PMS2的突变,从而导致MSI-H,但当基因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时,突变并不影响蛋白的表达,此时仅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结果并不能真正反应MMR的状态。3.TP53和ARID1A共突变患者具有一定水平的TILs浸润和PD-L1表达,其可能是ICIs治疗的获益人群。4.TP53和ARID1A共突变的胃癌患者可从ICIs治疗中获益,但对于非共突变者并不能完全排除,应结合其他生物标志物进行判断,TP53和ARID1A共突变是对现有生物标记物的补充。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学生网络欺负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南宁一所初中、桂林一所高中共688名中学生为研究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期了解当前中学生网络欺负、网络被欺负行为的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移情、道德推脱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研究中,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5.8%、16.1%。(2)网
目的:根据阴囊急症患者临床资料建立睾丸扭转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评估其对阴囊急症中睾丸扭转的诊断能力,同时通过基因测序筛查潜在致病基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2月-2019年05月期间,阴囊急症患者199例临床资料,通过手术确诊及治疗结果分为睾丸扭转组和非睾丸扭转组。所有研究对象中通过随机抽样选择80%(159例)为建模组,其余20%(40例)为验证组;利用统计学分
目的:探讨老年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指导该病的临床治疗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99例2015年3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肾内科确诊的IMN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青年组(年龄18~59岁),对两组IM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对比。进行随访观察,通过Kaplan-Meier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肾功能减退及
目的:比较动脉增压与静脉超引流对皮瓣坏死率的影响,为提高皮瓣存活面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SD大鼠74只,雄性,体重(350±20)g,分成10组,设计以左髂腰穿支血管为蒂,建立1.5cm×15cm鼠背跨区供血马蹄形皮瓣动物模型,采用数码相机拍照、激光散斑血流成像、HE染色等方法,重点观察:(1)实验动物生存状态;(2)皮瓣术后第7 d的坏死面积与坏死率;(3)动脉增压和静脉超引流皮瓣(蒂部、
学位
目的:分析单中心手术团队独立完成的74例应用蔡氏套管器腹腔镜辅助经自然腔道取标本(laparoscopic-assisted 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LA-NOSE)直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学习曲线。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单中心手术团队已完成应用蔡氏套管器LA-NOSE直乙状结肠癌根治术74例。回顾分析74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移动平
目的:本实验通过使用差相富集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计数(subtraction enrichment and immunostaining-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SE-iFISH)检测晚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数量及RT-q PCR检测相关表型标志物的mRNA表达情况,分析CTC及其表
目的:回顾性分析就诊我院神经内科的386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 myasthenia gravis,OMG)转化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GMG)的影响因素,危象前状态进展至肌无力危象的影响因素和不同血清抗体的MG临床特点。方法:对1995年4月至2019年9月
牛肺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是一种重要的凝集素蛋白,在肺脏防御病原体的入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牛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给全球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学者报道天然牛SP-A蛋白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原菌有抑制作用,为了探究重组牛SP-A蛋白是否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有抑制
背景: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伴轴突球状体(HDLS)是一种具有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白质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人格和行为改变、帕金森症、偏瘫及癫痫等。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基因突变是HDLS的致病突变。国内CSF1R突变的HDLS相关的报道较少。方法:我们报道了2例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及肢体无力的脑白质病患者,使用二代测序进行脑白质病基因检测。使用关键词“hered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