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的港城空间、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asd230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国家海陆界面、重要的对外贸易交流区域和平台,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而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港口城市迎来了更多的政策扶持与发展契机,但同时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使命。因而,如何优化港口格局,促进港城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十分重要的问题。鉴于渤海湾区拥有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港口城市群,涵盖多个物理空间形态和发展规模多样的港口,本研究以环渤海湾区港口城市为主要对象,研究港城空间、产业互动发展问题,以期对环渤海湾及更多地区的港口城市港城关系的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港城关系是多方面的,但是港与城的空间关系和产业关系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本研究选取环渤海湾区17个沿海港口城市,在分析归纳环渤海湾区港口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和各自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定性描述、演绎归纳等方法,围绕“城市”与“港口”两个主体,展开“两个关系六个层面”的研究,即从空间区位、空间规模、交通联系三个层面来探索港城空间互动关系,从港口与城市产业类型、产业规模、产业交通需求三个层面来探索港城产业互动关系,并在港口城市类型划分、港城关系演变、产业发展和交通布局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环渤海的港口城市依据其空间布局结构可分为一城一港、双城一港、一城双港、双城双港、一城三港、三城三港、三城双港7类9种类型;同时,从港城空间规模关系和港产规模关系来看,港口城市具有一般城市、临港城市、典型港城、港口门户城市和交通转换城市五种功能定位。从2005年至2014年间各个港口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出,港城关系演变存在较大差异:一城结构的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比较多元;双城格局的港口城市往往港城关系比较稳定;三城格局的港口城市均处于港口迅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和产业的发展潜力大。一港的城市往往港城空间和产业关系普遍比较稳定,而多港的城市在港城空间和产业关系方面比较多元。在产业发展方面,总体上辽宁沿海港口城市群出现疲软态势的产业和行业较多,优势产业不明显;而津冀沿海港口城市群相对来说活力较足,优势产业和行业较为突出;山东沿海港口城市群则相对比较多元,各个港口城市在未来城市产业发展上可以适当考虑因城而异,错位发展。在交通布局方面,港口的集疏运系统目前以公路交通为主。一般而言,港城毗邻式的空间布局容易形成港口集疏运交通与城市交通重叠的现象,导致部分临港道路和穿城道路交通压力过大而形成众多交通拥堵和交通隐患;港城分离式的空间布局则往往有利于形成港口集疏运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自然分离,从而使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相对减少。同时,城市产业的交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港口集疏运交通的布局。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讨膀胱癌发病的风险因素及膀胱癌患者癌组织MAPK的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评价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的有效性,探讨MAPK基因对BIU87膀胱癌细胞株增
通过对相关文献检索和对自建语料库分析发现,国内部分学者在模糊限制语研究中存在以下误区:1)将模糊限制语与模糊语言混为一谈;2)将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含糊关系简单化;3)将模糊
薄层色谱法(TLC)在展开技术及显色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扩大了其在中药药物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效薄层色谱、假相薄层色谱和反相薄层色谱在中药药物分析中
建立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是完善和创新公务员制度过程中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认为,可根据机关 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四类职位;建立两大类型的多样 化的职务
社会力量开办基层医疗机构符合多元化办医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拓宽医疗机构开办渠道、增加医疗服务供给、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强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介绍了深圳市罗
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发展的机遇与生存的挑战。而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我国现有立法却存在激励不足、可操作性差等缺陷。因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为国内第一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桥址海域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潮汐显著,且岩面倾斜起伏大、裸岩硬岩分布广,气象水文及地质条件均十分复杂,尤其是
批判性思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能力,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国际能力测试PISA显示,我国学生阅读总体水平世界第一,但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部分成绩较低。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的
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人民健康的有力保障,将"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视为管理和经营的最终目标。公立医院,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市场的核心,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铁路建设资金的缺口及负债问题日益敏感。文章通过对我国现今铁路建设规模、融资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切入,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应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