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18年,全球探明钼矿资源量约为1700万吨,我国钼矿资源储量约为830万吨,约占全球总资源量的一半。我国最大的钼矿带为秦岭钼矿带,规模仅次于CHmax-Henderson钼矿带(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秋树湾铜钼矿床是秦岭造山带东段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利用现代遥感解译方法进行蚀变分带研究,通过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矿体成因分析,不仅为秋树湾铜钼矿区进一步勘探工作提供地质依据,对秦岭造山带其它铜钼矿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基于对前人在东秦岭研究成果的充分收集、总结,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研、矿床地质剖析、构造地质解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数据解释方法,建立了秋树湾铜钼矿的平面蚀变-矿化分带模式,通过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矿体成因分析得到以下认识。秋树湾铜钼矿床位于朱-夏断裂与商-丹断裂这两个区域性断裂相交处北侧,主要发育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钼矿体及角砾岩型铜矿体,钼矿体主要产于南山钼矿段和西山矿段,主要赋存于爆发角砾岩带、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之中,矿体受矽卡岩-构造控制明显,位于靠近秋树湾岩体与雁岭沟组的内外接触带中。结合遥感构造解释以及蚀变分带解译,提出了秋树湾铜钼矿的平面蚀变-矿化分带模式。从圆头山向外,蚀变分带呈环状分布,分别为:硅帽-矽卡岩+绢英岩化-矽卡岩+绢英岩+青磐岩-矽卡岩+青磐岩+绢英岩-矽卡岩+青磐岩-青磐岩;矿化也呈环状分布,分别为:钼-钼(铜)-铜(钼)-铜-铅+锌+银。根据Re-Os同位素测年数据,秋树湾铜钼矿的年龄为147.4±4Ma,结合区域金堆城、南泥湖、三道庄、雷门沟等矿床Re-Os同位素年龄结果,认为在140Ma东秦岭爆发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通过对秋树湾铜钼矿的成矿母岩—秋树湾花岗斑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其具有高Si、高Al、高Ba、高Sr、富碱、富K、低Mg、贫Ca、低稀土总量、Eu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低Nb和Ti等特点,发生过壳幔混合作用,代表当时秋树湾铜钼矿地区的大地构造环境处于碰撞造山后的局部伸展过程中。结合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认为在三叠纪末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切地幔,为后期岩浆的上升提供了通道。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后的拉张转折期(±140Ma),这种挤压后的急骤减压,使地壳拉张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上涌,带来大量的金属成矿物质。壳幔混合岩浆沿着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的格子状构造交叉部位侵位,形成秋树湾花岗斑岩体。秋树湾花岗斑岩冷凝分异、交代围岩及爆破作用发生的过程即是形成秋树湾铜钼矿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