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0年,国务院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试行纲要》,既是抓住机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表现,也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在全球范围内,劳动教育也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日本自二战以来,顺应经济产业发展潮流,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态度与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对日本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实施现状以及特点和问题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国务院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试行纲要》,既是抓住机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表现,也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在全球范围内,劳动教育也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日本自二战以来,顺应经济产业发展潮流,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态度与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对日本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实施现状以及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探讨。日本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完善阶段;其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日常家务劳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生产劳动的态度以及指导学生养成公共服务意识。其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包括生活、自然、生产、公益、集体劳动教育。通过各学科渗透劳动知识、开展多样的劳动体验活动是日本小学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日本小学劳动教育已呈现出内容系统、途径多样、师资专业、设施齐全的特点。与此同时,日本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公益劳动教育安全保障尚待提高,生活及自然劳动教育评价尚待完善等。总体来看日本小学劳动教育对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有:厘清德智体美劳育关系,实现劳育内容多维立体;基于已有学科特色,渗透劳动基础知识;重视体验学习理念,开展劳动体验活动;严格职前准入与职后培训,确保劳动教师质量;联合“家校社”三方力量,整备劳动教育设施。
其他文献
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瑰宝,始见于唐,发展于宋,到清代达其顶峰,历经千余年沧桑巨变,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清初政府的压制政策使书院发展一度衰微,随着清政府书院政策转向,在政治强力引导、政策明显倾向的引领带动作用下,地方官吏、士绅民众兴学热情高涨,书院渐次恢复生机并迎来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本文以清代河北书院经费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清政府不同时期书院政策的历史转向及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纠葛,
美国公立学校运动(Common School Movement)兴起发展于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批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普遍设立产生了对教师的巨大需求,加之美国工业发展促使许多男性放弃薪资较低的教师职业,进一步扩大了师资缺口,女性教师开始大规模地受到学校系统的聘用。在教育改革者的倡导与公众的支持下,女性教师的职业生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兴
内尔·诺丁斯(1929-),美国当代教育思想家、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曾任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教育协会主席。20世纪初期,世界局势动荡,美国社会教育改革浪潮不断。在此时代境遇中,诺丁斯高举“关怀教育”的旗帜,确立家庭教育思想观点,推动当时美国基础教育朝向积极方向发展。诺丁斯早年教育实践与个人生活经历促使她投身基础教育事业,致力教育改革,她汲取了欧洲思想家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并将20世纪美国的家
1968年,瑟谷学校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市创办。作为美国第一家自主学习学校,瑟谷学校秉持“人类天生好奇”的办学理念,实施以自治为主要特征的办学模式,在合理的学校规则范围内尊重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力,给予学校参与者最高程度的自由。这种模式带来了良好的办学效果:瑟谷学校毕业生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全世界有超过40所学校模仿或使用了瑟谷学校的办学模式。瑟谷学校自治办学模式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世
河北是清代直隶省的大部分区域,环抱京师,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书院是此地除官学外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承载着保存文化、传递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任务。仅仅作为载体的书院不能单独承担这一重大职能,需要依靠教师为学子传授知识、砥砺品行、传递文化,因此对于教师的角色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以清代河北书院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一时期的历史环境作为切入点,探究书院教师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同特定
塞西尔·雷迪(Cecil Reddie)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Abbotsholme)创建于1889年10月,坐落于英格兰的德比郡(Derby County)。阿博茨霍尔姆学校作为欧洲第一所新式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的开端,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创建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挑战、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改变教育保守状况
随着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合作成为我国构建公平优质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必须攻克的难题。自二十世纪中后期,美国逐渐形成了以高等教育州际协作组织为枢纽,协调各州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的州际高等教育合作体系。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情况,寻求可借鉴的他国经验,是优化我国省际高等教育合作的应然之举。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在高等教育州际协作组织的活动这一视角下,探究州与州之间
20世纪初,美国传统道德教育开始向现代道德教育转型。价值澄清理论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生命力和广泛争议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对20世纪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价值澄清理论的演进历程来看,它先后经历了兴起与初步发展阶段、成熟扩充阶段和转向衰落阶段,在短短半世纪内该理论快速崛起又走向衰落,虽取得良好成效,但其发展历程值得广大教育学者深思。20世纪20-60年代的价值澄清理论从兴起到初步发
国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政策,都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然而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呈现商业化、边缘化、普教化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既能加强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也能满足学员的现实诉求。因而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分析法、访谈法对S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现状解读和现存挑战归纳,并运用共生网
20世纪70年代,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英国经济衰退,随之而来的青年失业问题逐渐加重,失业率直线上升。在原有一系列培训方案不足以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制定了一项针对义务教育后16-17岁离校生的“青年培训计划”,为该计划注入了大量资金,并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并主导该计划。各类型企业在参与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培训名额,提高了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降低了英国青年失业人数,企业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