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步伐,也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然而,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存在相互脱节现象,企业“技工荒”和中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同时存在。因此迫切需要一股连接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的中间力量来改善中等职业教育传统运行模式,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根据国际经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途径。行业协会作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行业企业的联合体和再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第三部门,对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市场运作、人才规格需求等情况较为了解,同时其具有“上传下达”的中介功能,可以稳固“企业——职业院校——政府”的三角模型。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相互补充结合的方式,借助新公共管理理论、第三部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以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思路入手。首先,对我国行业协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其次,对我国行业协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发现我国行业协会通过独自举办或者与企业、中职学校等联合办学、领头举办或承办职业技能大赛、共同加入教育集团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与研发中心创建、教材编排、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包括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在某些领域管理的空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反映企业要求,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模式、思想和途径,提高教育质量等。但是目前参与幅度小,程度低,只是部分实力雄厚的行业协会的个体行为,并没有形成群体效应。我国行业协会在参与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决策参谋职能受阻、管理职能弱化、质量控制与评价方面缺位以及服务职能有限的困境。本研究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层面的原因:政府制度环境与职能落实不到位;行业协会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确、经费短缺、发展不完善;中职学校与行业协会缺乏有效互动、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合作动力;企业对行业协会缺乏信任、参与中职教育动力不足。最后,升华研究的主旨,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对我国行业协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现实困境加以思辨和分析,借鉴德国和英国的经验,结合了我国本土实际情况,并充分结合教育理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完善我国行业协会参与中职教育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在国家层面,可以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政策指引、转变政府职能方式等办法来吸引行业协会参与中职教育;在行业协会自身层面,可以加强内部组织能力建设、明确角色定位、创新经费筹集方式等来提高自身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在中职学校层面,要加院校内涵建设、增加与行业协会的互动性;在企业层面应该培养战略眼光,勇于承担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