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首次发布《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衡量人类发展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人类发展指数作为一个综合指数,它从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衡量一国取得的人类发展的平均成就,这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是: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衡量)、知识的获取(用成人识字率和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的综合入学率来衡量)以及生活水平(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美元)衡量)。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每个维度取得的成就的标准化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在计算人类发展指数之前,需要先生成以上三个方面的分项指标,即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首先选定每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采用下面一般公式把每个方面的数值表示成0到1之间的数值:分项指标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数值越大,代表人类发展水平越高。 可见,人类发展指数尝试通过不太复杂的公式,衡量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捕捉人类发展的本质。因此,自人类发展指数诞生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和接受。随着对人类发展指数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既有针对人类发展指数本身,也有针对指标之间权重分配的讨论。有关人类发展指数是否能承载评价人类发展水平的能力,受到有关学者的质疑。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评价人类发展水平的新尺度。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基于剔除生物界中不良生命的影响因素,例如战争、疾病等,这种情形下所建立的评价尺度的意义远远大于忽略这些影响因素的评价尺度。健康期望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HALE)是在没有任何功能障碍的情况下一个人预期的生存年限,它结合了功能状态和死亡率的信息。健康期望寿命是一个用于比较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的理想工具。有学者研究表明,健康期望寿命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不仅可以鉴别人群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而且可以评价配置资源和政治体系的成功。基于此种情形,我们大胆探索将健康期望寿命引入评价人类发展水平指标的可行性,为人类发展水平的评价尺度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1.熵值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比较人类发展指数和健康期望寿命在综合评价人类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程度。 2.相关性分析分析人类发展指数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关联性,以及二者与4个成分指标的关联性。 3.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人类发展指数和健康期望寿命与4个成分指标的拟合优度。 4.统计分析采用SAS9.0软件包、SPSS13.0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结果: 1.4类国家健康期望寿命的熵值法综合评价值较人类发展指数高。各类国家的评价值比较:在极高和低等人类发展组国家中,健康期望寿命的评价值高于人类发展指数;在高等和中等人类发展组国家中,人类发展指数的评价值高于健康期望寿命。 2.由人类发展指数和健康期望寿命的相对接近程度及综合排序结果可知,健康期望寿命在极高和高等人类发展组的排序高于人类发展指数,而人类发展指数在中等和低等人类发展组的排序高于健康期望寿命。 3.健康期望寿命与人类发展指数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4.健康期望寿命对期望寿命、知识的获取和居民体面的生活水准3个维度指标的解释能力比人类发展指数强。 结论: 1.健康期望寿命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与人类发展水平相关的期望寿命、知识的获取和居民体面的生活水准3个维度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反映的现状与人类发展指数涵盖的人类发展的内涵相似。 2.健康期望寿命在综合评价人类发展水平方面的能力高于人类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