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Eriochier sinensis)血细胞组成、功能及体外培养的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nimadeb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细胞免疫的承担者和体液免疫相关免疫因子的提供者,血细胞在甲壳动物非特异性免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吞噬、包囊、黑化、细胞毒性、胞间信息传递以及酚氧化酶原系统的激活等。本研究选取在我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血细胞进行多种细胞学染色和免疫相关酶染色,并测定其在嗜水气单胞菌注射后血淋巴中总血细胞数(THC)和不同血细胞比例(DHC)的变化,研究其血细胞种类、各类型比例,以及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类型细胞比例的变化;通过对血细胞在不同培养基、血清、pH、温度和渗透压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确定了最佳的培养条件;对各类型血细胞进行了分离培养。这些研究为今后血细胞的发生、免疫机制以及建立细胞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进行细胞学染色和免疫相关酶染色分析,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为四类:大颗粒细胞(Granulocyte,G)、中间型颗粒细胞(Intermediate Granulocyte,IG)、小颗粒细胞(Semigranulocyte,SG)和透明细胞(Hyalinocyte,H)。四种细胞中,大颗粒细胞体型最大,同中间型细胞一样含有嗜酸性颗粒;小颗粒细胞数量最多,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而透明细胞体型最小,基本不含任何颗粒物质。四种细胞中均含有多糖成分而不含脂类物质;只有大颗粒细胞在四种水解或氧化酶检测中显示阳性反应。通过体外注射嗜水气单胞菌,中华绒螯蟹血淋巴THC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其中注射组(注射浓度1×109CFU/ml嗜水气单胞菌100μl)较生理盐水组(注射蟹生理盐水100μl)变化更明显,在6h THC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然后逐渐降低到接近正常水平。而注射组的DHC检测结果显示:透明细胞数量在注射后3h大幅度增加,6h后达到最大值,比最初增加了接近一倍,然后有所回落;小颗粒细胞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各类型细胞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大颗粒细胞数量持续下降,在12h降至最低,相比正常值降低了约一倍,然后有所回升。本研究证实,不同类型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有着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其中,大颗粒细胞有较高的酶活性而透明细胞有较强的直接抗病菌作用,他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共同作用来抵御病原物质的入侵。2.比较了几种常见血细胞培养基(L-15、2×L-15、3×L-15、 M199和RMPI-1640)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离体培养中细胞形态以及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在筛选获得的最佳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胎牛血清(FBS)(0%、5%、10%和15%),进一步观察了血清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培养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3×L-15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所培养的细胞形态相对完整,数量较多,培养至96h时血细胞存活率仍大于60%;而其他4种培养基效果较差,培养12h存活率均低于50%,且细胞形态结构变化明显。以3×L-15培养基为基础,添加不同比例胎牛血清后发现,对细胞存活有显著影响,存活率明显降低。因此,不添加血清的3×L-15培养基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生长较为适宜。3.研究了不同pH(6.4、6.8、7.2、7.6和8.0)、温度(26、28和30℃)和渗透压(500、700、900、1100和1300mOsM kg-1)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离体培养中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形态的影响,并比较了在不同培养基下(L-15和3×L-15)改变渗透压(1100和1300mOsM kg-1)对其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3×L-15培养基调整渗透压至1100mOsM kg-1,pH6.8,28℃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离体培养的最佳条件,能提供血细胞>40%存活率达7d。通过不连续梯度密度离心,初步分离了富含三种类型细胞的细胞带。将各类型细胞分别在最佳条件下培养,使小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的存活时间显著增加,保持>50%存活率15d以上。相反,分离后的大颗粒细胞在3d内迅速死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