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复兴》于1946年1月创刊,1949年8月终刊。三年时间里,刊登了大量文学作品,在以往的研究视野中,多将《文艺复兴》与郑振铎相联系,而忽略作为主编之一的李健吾。实际上,李健吾作为《文艺复兴》编辑的具体负责人,一方面通过副文本、正文本具体实践“文艺复兴”的编辑理念,另一方面则从自身创作与评论方面推动“文艺复兴”理想的实践。本文则将李健吾与《文艺复兴》结合起来考察,并且以“文艺复兴”为中心观点。从李健吾编辑与创作两方面来具体呈现1946-1949“文艺复兴”理想的构想与实践。本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层面。绪论主要梳理《文艺复兴》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与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从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正文从共五章进行阐述:第一章对《文艺复兴》中“文艺复兴”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首先梳理欧洲“文艺复兴”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话语,从晚清到“五四”,再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艺复兴”历经“古学复兴”、“再生”、“传统文化再生”等文学话语;其次阐释《文艺复兴》刊物“文艺复兴”主要表现为创作、学术、评论这三方面;最后总结李健吾与《文艺复兴》的相互选择以及在其上面的创作与实践。第二章论述李健吾“文艺复兴”编辑理念在“正文本”中的具体实践,主要从小说、诗歌、戏剧、书评四个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战后“文艺复兴”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小说方面:短篇小说“意识流”创作模式的兴起,长篇小说关注“个体体验”主题的创新;诗歌方面:九叶诗人从意象艺术、表达方式、语言表现实现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探索;戏剧方面:《风絮》和《窑工》从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视角实现了对战后戏剧的探索。第三章从李健吾“文艺复兴”编辑理念在“副文本”中的具体实践展开,由他设计的封面与契合了“文艺复兴”编辑思想,“补白”:塑造理论建设的“园地”,“编余”:“文艺复兴”编辑理念的建构。第四章从李健吾在《文艺复兴》上的文学实践出发,以李健吾在《青春》、《山河怨》对戏剧民族化的探索与实践,诗学理念向“大众化”转变上探讨李健吾“文艺复兴”的文学实践。第五章分别将郑振锋、李健吾两位主编对“文艺复兴”这个核心概念的不同理解作出具体阐释,突出表现李健吾微观意义下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延续五四文学传统,重建民族新文学。并总结归纳李健吾编辑《文艺复兴》和在《文艺复兴》上的文学实践,从文学史意义、编辑学意义、史料学意义去肯定他的构想与实践。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再次重申本文的核心观点,明确李健吾与《文艺复兴》研究的意义,并指出该论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