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关系中的语言力量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的修辞交际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boh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莎士比亚成熟喜剧阶段的扛鼎之作,《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无事生非》自初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热切的关注。这三部喜剧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它们创作时期相近,故事情节相似,对爱情层层递进、细致入微的剖析,艺术表现多样繁复。相关论著的发表数量之多,涵盖领域之广,为莎士比亚研究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这些研究大体上分为两种,或者是侧重对其中的一部或几部作品之间存在关联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且切入的角度拘泥于诸如语言分析、主题分析、人物分析的传统手段,或者是过于专注在理论构建方面。近年来莎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研究者从语言本体论出发,凭借修辞学、认知心理学和更多的跨学科领域最近研究成果,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艺术价值,重新诠释那些被掩藏在文本脉络中的莎士比亚的艺术造诣和对后世的参考价值。本论文将从语言本体论引申开去,随后结合社会心理学和现代戏剧理论,尤其是斯图伯克的爱情三角理论和布克的形式理论,从修辞交际的角度阐释并证明语言的功效,具体来说,对于在这三部作品中的恋爱男女们来说,语言不仅是有效传递意义的工具,更是他们实现自我认识的工具,这些语言的形式变化是如何并最终影响他们爱情成败的。本论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其目的是尽量近距离贴近对莎士比亚原作的艺术技艺,观察莎士比亚对复杂情感的细腻描摹,避免落入泛泛之谈的窠臼。在论文开卷的引言部分,论文作者提出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论文作者强调,虽然爱的成因和发展甚为复杂,但是成功的爱都存在一定的共性。斯图伯克从现代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文学作品解读,得出结论,认为激情、亲密和承诺是构成的爱的三大必要条件,它们彼此牵制,对两人关系的融洽和幸福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力。肯尼斯·布克视形式为“欲望的激起和满足”,所以戏剧作品中的台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推动剧情的发展需要,还应不知不觉控制、调动观众的情感律动,这样的层层递进的设计不仅适用于戏剧舞台,对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日常用语也具有广泛而普遍的适用性。布克打破了修辞格在传统修辞学中的分类,将形式分为习惯性形式、重复性形式和推进性形式。他认为形式只要最终能满足创作的需要,观众就会认为这种形式是“正确”的,又因为形式的标准以个体的期望值为基准。此外,本章还将对前景化概念进行介绍。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讨论受激情驱动各色人物的语言特征,比如迷恋这一心理现象的主要表现与模仿、重复表达的相似性。作为感官刺激重要构成部分的听觉对于重复表达尤为敏感,导致头韵、押韵结句对喜剧中一些主要角色具有巨大的诱惑。陷于单方面迷恋的人物执着于各种形式的重复,本章节将大量讨论倒复、对仗、对照,以及在行为、情节、结构层面的对立,揭示人物在面对爱情时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冲突。论文的第二章节将按照布克推进性形式的理论,对那些身处爱情过渡阶段的人物语言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将讨论的是语义层面上的语言特征,无论是比喻、象征、夸张,还是意象都是对标准用语进行渲染夸张后获得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被爱情占据的心神总是摇摆不定,与水这难以捉摸的形态颇为相似。《第十二夜》中大量使用的关于泪水、饮酒、大海的意象将水的反复无常充分体现,它既能让人醉生梦死,也能令死人复活,达到一个新的世界,获得一个新的身份,开始一场新的冒险。因为爱情中少不了冲突和牺牲,《皆大欢喜》中除去上述意象外还加入鲜血的意象。另外,诸如空气、音乐等其它意象也将加以简述。本章还将介绍语法和逻辑层面的语言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语言技巧均与距离相关,不同于一味追求视觉、听觉上的感官刺激,文字游戏将所要表达的意义高度提炼,凝练在一个词语中,或者经由一人之口,或者在对话中由对话双方共同完成,在填补词意的同时也在说话人之间建立起某种认同感。研究证实,在伊丽莎白时期第二人称‘you’和‘thou’的混用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特点,区分二者不仅是区分不同的身份象征,还可以反映了说话人的情绪波动。《皆大欢喜》中罗瑟琳与叔父对峙时,二人不约而同在‘you/thou/thee’之间进行转换,体现的是情感上的大起大落。随着对爱情的理解不断深入,人物逐渐了解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厢情愿不利于二人关系的发展,他们转而寻求一种更加温和的表达方式—假设语气。修辞三段论是基于或然性试图通过省略了的推理过程得出预期的结论。上述的语言特征都在试图缩短说话双方举例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自己和彼此更加深层的了解,对深化主题,揭示语言在认知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第三章讨论的是对话中人物的语言特点。快速回答和分享诗体是相较辩论式说服更加轻松、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通过说话双方的合作达成语言和思想上的默契,两者不同之处是前者更加多见于散文体,后者则常见于诗体,对无韵诗的特点稍作介绍后读者会发现无韵诗在音节和韵脚上的安排使得分享诗体能够很好地实现形神合一的效果。散文体和诗体之间的转换会传递出人物的情感变化,《皆大欢喜》中的奥兰多通过一首首蹩脚的打油诗不断成长最终能够直抒胸臆表白他的爱意并最终被接受;西尔维乌斯为了牧羊女菲芘对虚妄的爱情的追求勇敢尝试诗体;贝尼迪克在频繁切换的文体中流露出不知如何取舍爱情和友情的矛盾心理;散文还是诗体,或许正如那场围绕着爱的真相在罗瑟琳和试金石展开的难解难分争辩一样仍将持续下去,但是它对拓宽语言在认知修辞方面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在这种由修辞交流和戏剧主义参与构建的新形式中对莎士比亚三部爱情喜剧作细致的文本分析后,一方面从看似随意又繁复的语言技巧中归纳出思维和文学语言互通的规律性,另一方面探寻这些规律性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建立起更加广阔的领域中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导致人畜共患病弓形虫病,又称弓体病。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据报道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一项分析显示,我国普通人群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8.20%。普通人感染弓形虫多为自限性,少部分出现亚临床症状,此后长期呈隐匿性感染状态。但免疫抑制患者如肿瘤、艾滋等病人可导致不良预后。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传给婴儿导致先天性弓形
在英国文学史上,塞缪尔·约翰逊是一位在文学成就与声望方面可与莎士比亚比肩的作家。约翰逊的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游记、文学评论等方方面面。十八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他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通过对国内外约翰逊研究的现状分析,笔者发现鲜有学者涉及约翰逊作品中的帝国意识。本论文基于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结合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现状,试图探究其作品中反映的帝国意识。希望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约
针对业务连续性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一种面向业务流程关键业务节点识别模型。首先,分析业务流程获取待评估节点集,依据业务节点重要性量化节点重要性评估属性,结合待评估业务节点集和业务节点评估属性量化值构建业务节点重要性决策矩阵。其次,从主观、客观两个维度对业务节点评估属性权重进行改进,构建业务节点重要性组合权重决策矩阵,并采用AE-VIKOR(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构建观念、改变认知、提升形象既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战略传播的重要尺度,是提升战略传播的重要方式。本论文集中研究奥巴马政府以来,认知管理视角下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传播策略。通过对认知管理的理念、机制、模式、实践进行剖析,聚焦认知管理与战略传播的互动关系、并对战略传播的效度进行评估,分析美国如何形成、塑造和改变其对中东受众的认知。外交政策是战略传播和认
传统文化的守护、历史创伤的治愈和种族矛盾的化解,这些问题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书写中并不少见。迈克尔·夏邦作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时常在作品中探讨这些问题。此外,本文发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是具有历史性和超越性的幻想小说:历史性表现为他往往呈现犹太人在中世纪、二战和冷战期间等历史阶段的生存困境和情感需求;超越性表现为他常常在奇幻和科幻等幻想视域下对真实犹太历史进行重构。鉴于夏邦的幻想小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是美国建立和维持全球统治地位必然要涉足的重点区域。美国自冷战时起,就试图通过和中东地区各种类型政治行为体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这个地区的事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之间的关系。多年来,美国始终关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的库尔德武装组织,并根据自己与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所在国家的关系或局势,来制定针对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提出银行业支付清算领域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以业务连续性管理为视角,充分运用新的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和优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路,为防范重大突发事件提供解决策略。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对银行业支付清算领域的应急管理体系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提出将银行业支付清算领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常态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发展路径。
本文基于戏剧文体学和视角研究领域的两个问题所做。第一个问题在于戏剧文体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与戏剧对话相比,舞台指令对戏剧研究亦十分重要,但鲜有人将戏剧文本的这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另一个问题在于视角研究领域。戏剧文本中的视角研究很大程度上为文体学家所忽视,这往往由于视角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叙事学现象。人们倾向于研究小说中的视角,但仅有少数人试图研究视角在戏剧中的作用。然而戏
本文以类型学视野下的存现范畴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存现句式相关成分如存现主体、存现动词以及相关的时体特征、格特征,同时对存现句式语序与语言语序的类型特征以及相关句式如处所句式、领属句式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班图语系等语系语言的存现范畴的跨语言考察,试图寻求跨语言中存现范畴中的蕴含共性,同时结合语义地图模式、语言语序类型、认知语言学理论、生成语法理论等试图探寻
埃德加·斯诺花费近五年时间编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他坦承编译过程让他收获很多,可视为《西行漫记》的前奏。不仅如此,《活的中国》选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外译起步阶段最为成功的一次努力,为打破当时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做出了贡献。然而,国内外学者却没有给予《活的中国》编译足够的重视,要么忽略不计,要么仅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的注脚一笔带过。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在新世纪的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