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公报》自1902年6月17日由创始人英敛之于天津创刊以来,一直到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之前的这段时期,其一直站在改良派的一方,大力宣传君主立宪,是立宪运动的报道者和推进者。自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举措后,《大公报》积极刊登与宪政改革相关的朝廷谕旨、官员要折与各省要闻等,还以言论和闲评的形式发表评论,并及时刊登社会各界人士对君主民主的探讨以及立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来函,尽职担任着立宪运动的监督者。本文以此段历史为背景,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大公报》对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的具体报道情况。与传统文本分析相比,话语分析更为关注文本本身内容结构组织与语言运用的分析。本文通过抽样选取《大公报》的立宪报道文本,参考梵·迪克等人的话语分析理论,并综合借鉴其它相关理论,对《大公报》的预备立宪报道的宏观文本结构、语义结构以及微观文本结构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试图揭示《大公报》所呈现的预备立宪报道的媒介建构手法,即《大公报》是如何对新闻事件进行加工、突出主题,并传递给受众的。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究《大公报》针对立宪报道的话语特性。通过对《大公报》预备立宪报道的话语分析,本文发现在这段历史下《大公报》作为立宪运动的倡导者和监督者在对立宪报道的话语进行了一系列的构建,以加强对受众的宣传效果。包括在排版上优先报道、篇幅与命题成正比、新闻标题简要精练、主题关联方式遵循一定逻辑、词汇与句式的运用多样化、话语特性富有时效性、风格多变、针对性强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新闻报道结构逻辑较为单一、主观引导性过强,有违新闻客观性原则等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对当代媒体发展提供警示和借鉴,从而提升媒体新闻话语构建与舆论引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