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人是军队战斗力的决定因素,教育训练始终是军队战斗力生成和增长的最主要途径。世纪之交,我国军队实行了新的士官制度,并随即开始实施包括建设一支高素质士官队伍在内的人才战略工程。加速推进军队士官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士官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以我国军队士官职业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围绕新军事变革、新的士官制度和终身教育思想对士官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系统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新世纪我国军队士官教育的历史背景(国际视野)、基本定位、基本特征、发展方略和体系构建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体系构建中,着重就我国军队士官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实现模式和培训体制进行了研究。论文分六章展开: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军队士官教育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论文研究的主要任务。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一方面,风起云涌的新军事革命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催生了我国军队新的士官制度,从而引发了与新的士官制度相适应的士官教育培训问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完美结合,从而使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士官队伍综合素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即如何针对新世纪我国军队士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呈现的新特征组织开展士官教育,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军情的士官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章是研究军队士官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立于军事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军事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学的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军事人才资源,士官人才除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基本特性外,还具有特有的属性,突出表现在作用的军地两用性、使用的强制性和价值实现的不可视性及难以度量性三个方面。作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教育的思想精髓对发展军队士官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士官制度直接制约和影响士官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通过纵向回顾和横向比较,对军队士官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在纵向上,结合我国军队士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对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做法进行对比;在横向上,重点对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三个典型国家的军队士官制度及其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与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和军官教育进行对比。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大纵深的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军队士官教育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趋势,并批判吸收发达国家军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第四章主要分析新世纪我国军队士官教育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首先,从基本现状、职业特点和知识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对士官教育的对象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士官教育的功能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确立士官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的基本定位,揭示士官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并明确新世纪我国军队士官教育“跨跃式”发展的基本方略。 第五章在前章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新世纪我国军队士官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构建。确立体系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按照系统原理,从纵横两个维度就士官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在体系框架的实现形式上,提出“纵向衔接、横向融合、纵横整合、整体优化”的基本策略,其中建立“下短上长”的多级培训体制是关键所在。 第六章总结前文的研究,得出四点结论:军队士官教育必须摆在重要地位优先发展;军事职业性是军队士官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士官制度相配套、与基础教育相承接、与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相接轨、内部相互衔接并符合军队建设和士官全面发展是建立新世纪我国军队士官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内涵;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建立专业技术等级制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是实现我国军队士官教育“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论文最后,提出加强我国军队士官职业教育的六条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