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我国猴头菌属真菌的分类,对猴头菌属每个种进行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并绘制线条图,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构建出猴头菌属系统树,为确立该属物种的分类地位及亲缘关系提供依据。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猴头菌属的分类学和系统学问题。另外,针对国内猴头菌市场存在的引种混乱等问题,对国内各地栽培的猴头菌株作了遗传特性分析。形态学研究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对猴头菌属进行研究,结果将我国的猴头菌属真菌分为3种:猴头菌[H. erinaceus (Bull.:Fr.) Pers.]、珊瑚状猴头菌[H. coralloides (Scop. Fr.) Pers. ex Gray]和冷杉猴头菌[H. abietis (Wei:Hubert) K. Harrison]。将小刺猴头菌[Hcaput-medusae (Bull. Fr.) Pers.]并入猴头菌[H. erinaceus (Bull.:Fr.) Pers.],粗枝猴头菌[Hcaput-ursi (Fr.) pers.]、分枝猴头菌[H. ramosum (Bull.:Merat) Lettllier]、假猴头菌[Hlaciniatum (Leers) Banker]更正为珊瑚状猴头菌[H. coralloides (Scop. Fr.) Pers. ex Gray]。其中猴头菌担子果不分枝,多晚秋发生;珊瑚状猴头菌担子果为珊瑚状分枝,刺长而柔软,油囊体稍尖呈节状,多夏秋季发生;冷杉猴头菌担子果多次紧密复杂的分枝,刺小而短,囊状体圆柱形,多夏秋季发生。分子系统学研究利用现代分类学研究方法,基于DNA-ITS序列:18份材料聚类分析后得到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018-0.453,利用ITS方法得到的结果与传统分类学方法得到的结论相一致。从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得出:冷杉猴头菌与猴头菌的亲缘关系较珊瑚状猴头菌的亲缘关系要近,小刺猴头菌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猴头菌的一个小支上,支持了形态学将小刺猴头菌归为猴头菌的分类结果。利用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分析技术和反转录转座子间扩增多态性(IRAP)技术分析了我国猴头菌34份栽培菌株间的遗传差异,为猴头菌的种质资源鉴定、品种选育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同时也为猴头菌不同产地的栽培菌株的亲缘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发现,得到的34份栽培种ITS序列通过与Genbank中的猴头菌已有序列比对,相似度均达到98%以上,可以确定所有菌株均为猴头菌,不存在混种现象。根据ITS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看出,国内栽培菌株种间差异不明显,遗传多样性较单一。通过IRAP分析得出:IRAP引物在不同的样本间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700bp和1500bp处各有一条共有序列,可作为鉴定猴头菌的特征性序列。综合两种分析方法后得出:34份猴头菌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学差异,但相似性极高,表明我国猴头菌栽培菌株间的遗传背景较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