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桂北大山深处的三江侗族地区,被人们称为侗族风情的代表地。当地有着许多古老而别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手工艺,侗族刺绣艺术便是其中蕴含深厚民族风情的一环。它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物,在侗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传承、发展至今,是极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主要用于装饰服饰和小孩的背带盖。侗族女性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刺绣,人们从一幅幅艳丽美观的绣品上看到了她们的心灵手巧,看到了侗民族的文化,却很少有人关心她们对刺绣的看法,以及她们在刺绣中所表达的情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侗族女性不再只是受缚于家庭,她们有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思想观念随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世代传承的刺绣工艺,其看法也已发生了改变。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同乐村的侗族刺绣为个案进行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文章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梳理关于侗族刺绣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详述调查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及与侗族刺绣相关的人文环境。第三部分描述侗族刺绣的制作工艺过程及其图案内涵,归纳侗族刺绣制作的规律和技巧,概括当地人对侗族刺绣的评价标准,分析侗族刺绣的现代变迁。第四部分分别从剪纸、民间艺人、传统礼俗(包括岁时礼俗、生育礼俗、婚姻礼俗等)、族群认同这四个方面论述侗族刺绣的传承情况。第五部分探讨当地人对侗族刺绣的评价和理解,包括男人、女人(分为普通女性和刺绣艺人)对侗族刺绣的评价和理解。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出当地人只有客观地看待自己与外界的文化,增强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才能让侗族刺绣在传统和现代碰撞的过程中鲜活地发展下去。在传统的侗族社会中,侗族刺绣是当地人评价女性是否合格的标志,是女性智慧的反映。通过对当地刺绣艺人的详细个案分析,得知她们把侗族刺绣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性别身份认同的标志,同时也把它作为换取荣誉和财富的方式。即使是作为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刺绣艺术品,其中也蕴含着强烈的艺术家情感,体现了她们对文化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