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经济和民生领域一个重要的亮点,引起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作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是一个经济领域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随着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科研创新中的作用愈来愈显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具有了公共领域研究的价值。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中小经济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全国来说有着良好的基础,但是相对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上海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历史不长,并且长期以来我们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定位不准,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上海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能否解决好,事关上海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事关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本文从上海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融资需求和资本供给三个方面分析了上海中小企业的融资概况。得出的结论是,上海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现有的资本供给远不能满足融资需求。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别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资金融出机构的原因和政府的原因。在这三个原因中,中小企业作为融资主体自然承担着主要责任,但重点研究的是资金融出机构和政府的原因。中小企业自身主要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诚信体系缺失的三大原因。在采访相关银行工作人员时,对中小企业抱怨最多的也是以上三点,这也成为了银行等资金融出机构拒绝贷款给中小企业最主要的障碍。资金融出机构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程序繁复、融资成本过高、所有制歧视依然存在、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对于资金融出机构的各种原因,作者认为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讳疾忌医,为了控制风险而设置各种融资障碍,那是融资机构和企业都不愿意接受的结果。政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机制、政府缺少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政府缺少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中介机构。而这三个“缺少”所反映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政府依然是以利益驱动的政府,而并非服务性政府,政府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的同时,也试图给出解决方案。作者分别访问了企业、政府和银行的代表,并初探一些三者间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