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认识功能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iao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作为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重要中介,作为思维本身的要素,是现实生活的表现。一方面,通过语言,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中,不仅能够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而且能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另一方面,语言作为重要的认识中介,极大地提高了人的思维和实践的普遍性,也必然不断扩大人类认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相关联的领域,扩大人类赖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围,实现人的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语言的应用、数字空间的构建、机器思维的形成、人工智能的产生,都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的介入使得人类认识不断开创新的篇章,使得人与世界关系多样化、复杂化,也使得人的生存发展多样化。因此,关于语言与认识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应用性,通过对该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解答,既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流对话,也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本文以语言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为线索,揭示不同思维活动中的语言功能,研究语言表达的认识论意义,并对语言与认识的时代发展进行了探讨。第一章考察语言的产生对人类认识的影响,也即厘清语言是什么,从哪里来,使得人类认识往哪里去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探究了语言的起源,把语言从根本上看作一种实践方式和社会现象,语言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作为承载着对对象世界理解的声音,语言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人类认识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它将人类从动物式的蒙昧状态中抽取出来,意义成为可感知的物质存在,使得认识摆脱了感知觉限制,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拓宽了人类认识客体的范围,而且作为一个知、情、意的统一体,强化了人类的价值意识。第二章分析认识活动中的语言运用。首先,语言作为理解思维和存在两者关系的重要中介,指称和意义问题是语言、思维和实在如何关联的问题,也是语言的认识功能何以可能的问题。语言的根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其意义必须在具体使用中才能得以确定,指称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在对象世界中得以实现,实践才是理解指称与意义问题的最终依据。其次,语言作为思维的要素和现实表现,其概念是构成人类认识之网的纽结,在语言的不同形态中人类认识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对事物进行的操作→对事物的思想进行的操作→对思想的符号进行的操作。而且,人类认识活动过程和观念成果以逻辑的格存在,语言、逻辑和思维三位一体,语言的逻辑就是实践活动中对象客体或某类事实本身的逻辑在思维中的反映。另外,语言的认识功能须辩证、客观地看待,语言会内化到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潜在地构筑“理性的洞穴”,对认识活动产生制约作用,需引起重视和关注。第三章考察认识成果的语言表达。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关于客体的认识成果,将“内隐的”“精神性”的东西外化为物质存在形式得到社会的检验和承认。一方面,语言作为思想表达的形式系统,能够使主体的思维成果得以能动地创造;使得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实现个体认识和社会认识之间的转化融合;使人成为文化存在物,构建和传播文化。从语言表达的方法来看,语言表达是主观与客观、一般与个别、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语言表达并非万能的,也存在着“不可言传”或“言不尽意”等困境,这些都根源于语言、思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语言表达的界限也并非是我们认识的穷尽之处,在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发展过程中语言表达困境会不断地解决和生成。第四章探究语言的时代发展和应用对认识的影响。语言在人类实践活动的时代发展中产生新的变化,形成新的时代功能和应用。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语言形式的转变,随着各类技术媒介和计算机科学的形成,机器语言诞生引发了认知革命。数字化、形式化的人工语言构建了虚拟世界,变革了人的传统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创造了数字化生存。语言作为智能载体,在信息时代的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了时代的语言实践——人工智能。形式语言与逻辑赋予了机器以“思维”,对人类思维进行物化、模拟和延伸,但也因为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的本质差异,决定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根本分野。语言的时代发展和应用对人类认识产生了革命性意义,也形成了认识悖论:它使得认识方式从自然化向技术化转变,人类认识在进化的同时也造成了技术异化;数字化创造了虚拟思维,丰富了人类思维方式,但碎片化图像化思维使人的思维能力受到冲击;知识符号化为知识生产提供了便捷,但也导致了人的认识迷失于符号之中。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实践、社会、历史、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考察语言与认识,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语言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二是对语言在认识中的功能进行了客观、辩证地分析,探讨语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自然到人工的历史发展对认识的影响,以及语言与认识从理论到应用的哲学思考,科学、合理地看待语言在认识中的地位;三是对语言的时代发展尤其是新时代的应用开展了哲学探讨,对机器思维、人工智能等问题从语言视角进行了剖析,揭示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强调既要不断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发展成果共享的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如何解读“两大奇迹”是学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共享既是经济增长手段,又是经济增长目的。因此,基于共享视域下解读经济增长对回应“两大奇迹”提供了新的研究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中华民族是善于创新并敢于创新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举世闻名的创新成果,同时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文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具有的创新基因,结合时代创新特征,通过丰富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性发展。这些
近年来,触觉再现技术在手机、平板等终端及VR场景中逐步得到推广及应用,人们对其在真实物体渲染的真实感上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真实感是人机交互的一项研究热点,也是触觉再现技术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提升人机交互过程中的用户沉浸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对触觉再现真实感的评测分为主观评测和客观评测。主观评测工作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主,易受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个体差异性大,且未从理论分析上来评测触觉再现真实感。客观
战略联盟是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追求,自愿合作而形成的一系列合同安排(Gulati and Gargiulo,1999);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应对外来者劣势以及众多不确定性因素时,经常采取的一种治理模式。跨国企业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距离,会加剧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其联盟战略决策的制定。尽管前人研究已经证明文化距离,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关于文化距离是如何影响企业战略联盟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西奥多·阿多诺,其一生都未曾放弃过社会与艺术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他本身的艺术造诣(尤其是在音乐领域方面)也使其可以算得上是哲学史上难得的艺术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十分杰出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了。阿多诺对于艺术概念的认知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在阿多诺看来,作为社会生产的结果的艺术具有自律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艺术既不是完全与社会外界无涉的独立存在,同时也不是单纯被社会所支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批判。尽管社会批判不能提供现成的社会改良方案,但社会批判的缺席会导致对问题认识的不足,以致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在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问题面前,马克思从不在思辨的领域玩弄文字游戏,也从不简单堆砌前人的思想理论,而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武器批判社会现实,并在批判的过程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未来趋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多种矛盾,全球性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治疗AO-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60例AO-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对照组采用Wiltse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KP治疗。记录患者手术创伤及出血情况、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两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病多发于老年人,且容易复发,是最大的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创伤性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功能障碍。以往针对此类患者多给予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疗程长,且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的优点;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是
期刊
相较于其他立体显示技术,集成成像技术具有诸多优势,是未来立体显示的重要趋势。目前集成成像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三维重建图像的分辨率较低、观看时感受到的颗粒感较为严重,立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主要研究面向集成成像光场视图的显著性检测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集成成像相机阵列所采集到的光场视图中的显著性目标进行提取,为后续立体内容生成部分的三维模型重建步骤提供良好的显著性目标片源。但现有的显著性检测方法在处理
今年年初达成的《中美经贸协议》第一章内容就有关知识产权。本文作者敏锐地观察到该协议中提到的地理标志和与通用名称,在两国法律法规中的定义存在某些不一致,并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相关问题。在比较了两国法律法规对这两个概念定义的异同之后,提出了应对建议。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我们希望引起业界关注并对此展开讨论,以利于中美经贸合作的顺利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