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X-2、HPSE、BDNF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医学院 军医进修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o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到冠脉猝死的一组病症,通常发病突然、反复而且转归难以预测。现多数观点认为,它的发生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与冠脉的狭窄程度无关,斑块不稳定性是导致斑块破裂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投入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上。在过去的十年里,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从脂质堆积引起血管闭塞,进展到众多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并伴有细胞增生的慢性炎症。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疾病,该学说的提出使COX-2在AS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COX-2是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可将花生四烯酸转变为PGH2,后者进一步转化为相应的PGs,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和加剧炎症反应。因此,研究COX-2在动脉粥样硬块局部的作用,对稳定斑块和预防急性冠脉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研究还发现HPSE的活化和释放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有重要作用,而且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最近研究还发现BDNF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也有表达。已有研究提示COX-2、HPSE和BDNF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演变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这些因子在斑块中的表达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用人体冠脉作为研究材料的更为少见。 目的 比较人体冠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内COX-2、HPSE和BDNF表达情况的差异;探讨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不稳定斑块形成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材料和方法 检查近年来具有ACS和稳定性心绞痛病史的36例尸检冠状动脉标本,从中选取晚期AS病变组织块572块,根据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分为不稳定斑块组(UP组,n=149)和稳定斑块组(SP组,n=423)。于每组各随机选择40个组织块进行COX-2、HPSE和BDNF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不同性质细胞活性物质的检测,探讨不同性质肠神经元在淤血性肠炎性反应中的变化,为临床上诊治肠功能紊乱提供依据。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按配对的方法分成
采用pH为4.0的含氯腐蚀液及400 kV·m-1交变电场模拟工业输电环境,研究了SO2-3浓度(0.005,0.01,0.02,0.05,0.1 mol·L-1)对5052铝合金在交变电场中干湿交替环境下腐蚀行为的
采用等离子焊接工艺,在Q235B钢基板上依次熔覆铜层和TA0钛层,研究了焊接电流(85,90,95,100,105 A)对钛/钢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成形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电流大于9
在A356铝合金熔体中添加Al90Y10非晶合金细化剂进行细化处理,研究了细化剂质量分数(0,0.2%,0.4%,0.6%,0.8%,1%)对铝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细化机制.结果表明:随Al90
采用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制备纯锌,研究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其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激光功率增大或扫描速度减小,SLM成形纯锌的相对密度和硬度增大,显